古代王朝為何不選皇族姓氏為國號,但陳霸先的陳朝為何是例外。《網路歷史》

縱觀歷朝歷代,國號與皇族姓氏往往不同,如劉氏之漢家天下、李氏之大唐帝國。

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南朝陳。

公元557年,陳霸先建立陳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改元永定,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號與皇族姓氏相同的政權。

《註:隋末梁師都、魏刀兒以及後世周子旺等人建立的『政權』,雖是以姓氏為國號,但也隻是『小打小鬧』,不被列入正統。》

那麼,古代王朝在選擇國號時,為何不用皇族姓氏呢?在此情形之下,陳霸先建立的陳朝,又為何會打破這種規矩?

上圖_ 南朝陳版圖 《陳朝》

一、國號的選擇問題

不以姓氏為國號,是很多開國皇帝的共識。

班固《白虎通德論·號》有記載:『不以姓為號,何?姓者,一定之稱也,尊卑所同也。

諸侯各稱一國之號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備有天下之號,而兼萬國矣』

大概意思是指,一國之地囊括萬民,若單以姓氏而論國號,便隻是一部分人的『狂歡』,此為舍大而求小也;換言之,國是萬民之邦,是以國號的選取便不能有太明顯的『個人主義』色彩。

否則的話,豈不是因一人之私而廢了天下之公?

上圖_ 《白虎通疏證》陳立編著 清

另外還有說法認為,以姓氏為國號,體現不出尊卑。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中提及:『不以姓為國號者,如夏姓姒,有扈、斟、鄩等亦姓姒。

商姓子,微、箕等國亦姓子。

周姓姬,魯、衛等亦姓姬。

是尊卑所同也』

比如商國王族為子姓,但微、箕等小國的王族之姓同樣是子姓。

因此,若以子姓為國號,受益群體又並非隻有商國王族,如此一來,便體現不出尊卑了。

在當時,古人對姓氏出身極為看重,哪怕商國貴為『上國』,也不好強行令他國王族更改姓氏。

這樣的話,倒不如避而不用。

在這個前提下,古代帝王一般會選擇追溯、承襲、應讖等方式,作為國號選擇的重要依據。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追溯,一般指帝王對自己的『追根溯源』,然後以先祖的發跡之地、爵位或封地作為國號。

如南朝宋,追劉氏先祖世居彭城,而彭城又為春秋之宋土也,故而立國號為宋。

承襲,就是後世王朝對於更早王朝的繼承。

如三國時代,劉備自雲於『建安二十六年』承襲『漢』之國號;後來,又有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意欲『紹修三祖之業』,即表示自家政權是繼高祖劉邦、世祖劉秀以及昭烈帝劉備而來的。

應讖,就是根據當時流傳的讖緯之語來確定國號,以示『天命在吾』。

如東漢後期,曾一度流行『代漢者當塗高』的說法,又雲『塗高者,魏也』。

是以曹氏篡漢,以魏為國號。

上圖_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年號:永定 廟號:高祖 謚號:武皇帝

二、陳霸先的爵位與國號

以上三種方式,陳霸先選擇的,無疑是第一條。

即通過『認祖歸宗』,來追溯先祖封地,進而確定自己的爵位乃至日後的國號。

按此說法,陳霸先的『陳』,與陳國的『陳』,似乎是一個『巧合』。

據《陳書·高祖紀上》記載:『今授公相國,以南豫州之陳留……臨川十郡,封公為陳公。

……十月戊辰,進高祖爵為王,以揚州之會稽……廬陵並前為二十郡,益封陳國』

可以看到,陳霸先在南朝梁時,本為陳公,而後進了陳王;正因如此,他才會在稱帝以後立國為陳。

換言之,陳朝的『陳』,是跟著陳霸先的爵位來的,而非他的姓氏。

所以,陳霸先的姓氏與陳朝國號相同,便是一種『巧合』了。

上圖_ 梁朝《南朝梁》版圖

然而,若聯系當時的『禪讓』流程來看,便不難發現,這個『巧合』恐怕是陳霸先刻意為之的。

王莽當年篡漢,開了個『好頭』,以致於魏晉南朝到周隋之際的朝代更迭,大多是通過較為『和平』的禪讓制完成的。

先進公爵、再封王位,最後稱帝,業已成為一套『標準』流程。

陳霸先的建國道路,也不例外。

作為梁陳擅代的第一步,陳霸先封公爵時,便應該考慮到了日後稱帝的相關事宜。

可見,封地在陳,正是他本人的選擇。

那麼,陳霸先為何要把自己的封地定為陳地呢?

上圖_ 陳文帝陳蒨《520年, 一說522年—566年》,一作茜,又名曇蒨、荃菺,字子華

三、搬出重量級的『祖先』

陳霸先的小心思,《陳書》中並沒有記載,但從他侄子陳文帝陳蒨的舉動中,不難看出,見《陳書·世祖紀》:『三年春正月庚戌,設帷宮於南郊,幣告胡公以配天。

辛亥,輿駕親祠南郊』

自西漢年間,皇帝祭祀於天,往往會配以先祖;陳文帝將胡公配天而祀,即表明陳氏一族乃胡公之後。

胡公何許人也?《元和姓纂》中提到:『陳:媯姓,舜後,胡公滿受封於陳,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原來,胡公媯滿乃舜帝之後,因而受封於陳地《河南淮陽郡一帶》。

在其後代子孫中,一脈以陳國之『陳』為姓,如東漢時期的潁川陳氏;另外一脈,則保留了胡姓,是為胡氏。

上圖_ 《元和姓纂》是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

又據《南史·陳武帝本紀》記載:『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裡人。

姓陳氏。

其本甚微,自雲漢太丘長陳寔之後也』

陳霸先出身不高,但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以凌駕於高門世族之上,他不得不搬出一位重量級的『祖先』來為自己『背書』。

這與曹操稱自己乃曹參之後、孫權自以為『孫武之後』是一個道理。

須知,東漢名士陳太丘是胡公滿之後。

所以,陳霸先說自己為陳太丘之後,便『順理成章』成了胡公滿的後人。

這個說法雖瞞不過一些高門世族,但也起碼讓陳霸先維持了表面上的光榮;而且,用它來唬一唬鄉裡之間的地方豪族,也是沒問題的。

上圖_ 媯滿,即陳胡公,亦稱陳滿、陳胡公滿、虞胡公

胡三省註《資治通鑒·陳紀一》曰:『武帝既有功於梁,自以為姓出於陳,自吳興郡公進封陳公;及受命,國遂號曰陳』

陳地,是胡公滿的封地。

既然陳霸先認了胡公滿為先祖,那按照慣例,他繼承先祖封爵之『陳』,倒也能說得通了。

有意思的是,從《南史》中的記載不難看出,時人對於陳霸先的『老底』,可謂一清二楚。

然而,及至隋唐,陳後主陳叔寶這一脈族人,因為『前朝帝室』的身份,反而愈發貴重起來,成了當時有名的高門大姓。

為攀附陳氏,其他陳氏之人以及同為胡公滿之後的胡氏,都開始往自身臉上『貼金』。

可越是如此,他們越要掩蓋陳霸先的出身問題。

這麼一來,『陳霸先出身於潁川陳氏,乃胡公滿之後』的說法,就成了一件板上釘釘的事了。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陳書》《南史》《資治通鑒》《白虎通德論》《中國歷代國號與古今名稱研究》《關於陳文帝祭『胡公』——陳朝帝室姓氏探討》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