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準備充足的北伐
公元416年8月,劉裕正式從建康出兵北伐後秦。
早在公元410年,劉裕滅了南燕之後,就想順勢滅後秦,隻是後來東晉內部發生了盧循的流民起義,因此將滅後秦的想法暫時放下。
劉裕將盧循鎮壓後,本以為可以空出手來對後秦用兵,又遇到占據荊州的先後兩位刺史劉毅和司馬休之的不服。
荊州是東晉的重兵集團所在,這個地方不服,劉裕就不可能放心北伐。
於是劉裕又對荊州用兵,結果劉毅死,司馬休之逃到了後秦。
完成對荊州用兵後,東晉已經形成了上下都團結在劉裕周圍的統一陣線,長江上遊的蜀地也被收復。
在如此有利的形勢下,北伐再次提上日程。
劉裕對關中的戰略態勢,已經達成了三國時諸葛亮畢生追求而不得的目標,即占據荊州和益州,直搗長安。
此時又傳來一件讓劉裕心想事成的事。
公元416年的正月,後秦偉大的雄主姚興死了,他的兒子姚泓即位。
姚泓即位前後,幾個兄弟為皇帝位自相殘殺,使得懂得站位和不懂得站位的文臣武將們被殺不少。
姚興的死本就是後秦的重大損失,這一番爭權奪利之後,後秦急劇衰弱。
於是,雄才大略的劉裕開始了他的北伐征途。
劉裕北伐後秦,不僅僅是他東晉和後秦的事,還有北魏的事,實際上是一出東晉、後秦和北魏的三國演義。
隻不過當年的三國演義是東吳和蜀漢聯合抗擊北方強大的曹魏,而此時的三國演義,則是北方的後秦和北魏聯合抗擊南方的江東。
後秦國主姚興死前的3個月,即公元415年10月,也許姚興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就將女兒西平公主送到魏國聯姻。
魏國國主拓跋嗣將姚興女兒納為夫人,『寵遇甚厚』。
兩國演出了一場典型的孫劉聯盟。
對後秦和北魏的聯盟,劉裕心知肚明,他清楚打後秦不難,隻是擔心北魏的幹涉。
於是他一邊警告北魏不要管閑事,一邊又進行了戰略上的調整。
劉裕此次北伐,不以步騎兵為主力,而是別出心裁地以水軍為主力。
北方平原是騎兵的天下,步兵居於弱勢,而以水軍為主力,就使得騎兵對步兵的優勢難以發揮。
二、氣吞萬裡如虎地滅後秦
劉裕北伐的前鋒部隊分左中右三路:
右路軍:以冀州刺史王仲德為總指揮,從山東地區西進,開通巨野一帶50年前桓溫北伐時用過的航道,溝通泗水和黃河,之後,向黃河南岸的北魏據點逼近。
劉裕並不想和北魏開戰,可是為了保障泗水、黃河航道暢通,必須拔除北魏在黃河南岸的據點。
中路軍:以建武將軍沈林子、彭城內史劉遵考率領的水軍溯汴水向西北運動,攻占汴水沿線,負責掘開石門水口。
西路軍:以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率領的步兵從淮泗之間向許昌、洛陽開進。
劉裕主力緊隨三路前鋒之後,他的艦隊從建康水路進入淮河和泗水,之後進入彭城《今徐州》停駐,等待泗水和黃河河道的開通。
在劉裕駐留彭城期間,前方捷報頻傳。
西路軍王鎮惡和檀道濟部占領許昌;中路軍沈林子部占領倉垣《今河南開封》;右路軍王仲德部占領滑臺。
王仲德部占領的滑臺屬於北魏,因此北魏國主拓跋嗣親自向劉裕交涉。
劉裕告知拓跋嗣隻是借道,『欲假道於魏,非敢為不利也』。
拓跋嗣攝於劉裕軍的雄壯,不敢主動進攻,隻是嚴加防備。
西路軍王鎮惡、檀道濟部於10月打下了洛陽。
按照劉裕的命令,打下洛陽之後應該原地待命,帶劉裕大軍到後再行動,可是王鎮惡為了搶攻,開始西進。
第二年即公元417年正月,泗水和黃河航道疏通,劉裕主力離開彭城出發。
2月,王鎮惡部攻克澠池,抵達潼關;中路軍沈林子打到蒲坂《今風陵渡》。
由於蒲坂『薄阪城堅兵多』難以攻克,因此中路軍沈林子和西路軍王鎮惡部會合,兩軍聯合攻打潼關,可是久攻不下,形成相持。
劉裕主力進入黃河後,拓跋嗣擔心劉裕乘勢進攻自己,在黃河北岸佈置了10萬步騎。
晉軍被水漂到北岸的船隻,『水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被北魏軍隊俘獲後全部殺死。
於是劉裕命令晉軍登北岸和北魏軍作戰,以卻月陣擊退北魏軍。
7月,劉裕大軍抵達潼關,他沒有進攻潼關,而是先打蒲坂,將蒲坂攻破後,由王鎮惡率領水軍從黃河入渭,直抵長安。
王鎮惡的水軍在渭河行使並未受到抵抗,原因是後秦人沒有見過南方『無人駕駛』的『蒙沖小艦』,『行船者皆在艦內,秦人見艦進而無行船者,皆驚以為神』。
最終王鎮惡攻破長安北門,後秦國主姚泓投降,『泓將妻子、群臣詣鎮惡壘門請降』。
至此,後秦國滅。
9月,劉裕進了長安城。
三、突然中斷的北伐和大一統計劃
關中自古就是形勝之地,可攻可守,劉裕得此地,就可以據此為基地北伐中原,完成西晉以來的再次大一統。
劉裕雄才大略,他當然看得到關中的戰略價值,以長安為基地繼續北伐也是他的本意,『公欲息駕長安,經略趙、魏』。
而得到長安後,劉裕已經在為統一華夏做著準備,他準備立刻遷都洛陽。
自東漢以來,洛陽就是中原帝國的正統國都,洛陽的地理對正朔認同極為重要,前燕甚至還出現了以地理奉正朔的論調,因此得洛陽者得正統。
劉裕遷都的想法被王仲德勸止:『士卒思歸,遷都之計,未可議也』意思是大家都想回家,所以暫時不要談遷都的事。
劉裕認為有理,暫時擱置了遷都的事。
可是,劉裕進長安三個月後,即公元417年11月,他的態度突然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不再北伐,也不再著手遷都,而要著急回建康了。
四、放棄北伐的表象和深層次原因:
劉裕著急回建康的表面原因,因為劉穆之死了。
劉穆之是劉裕的第一謀士,相當於劉裕的諸葛亮,和劉裕同是京口人。
當劉裕起兵討伐桓玄時,劉穆之就來到了他身邊。
劉穆之對劉裕盡心輔佐,幫著劉裕『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而且勤勉敬業,稱得上鞠躬盡瘁。
謀士就是用來幫助建功立業的,謀士的死,反而讓英雄的劉裕放棄北伐和大一統的偉大事業,似乎說不通。
實際,劉穆之的死固然是劉裕放棄北伐的直接原因,而深層次原因,乃是劉裕的北伐動機。
劉裕這次北伐前秦,本就是為了一個目的,即通過立功,獲得『加九錫』的地位,為代晉稱帝打基礎。
從曹魏開始,『加九錫』者必稱帝已經成了鐵律。
劉裕的這個目的,已經似『司馬昭之心』,為東晉路人所知。
劉裕打下洛陽後,沒有收到朝廷給他『加九錫』封賞,頓時大怒,專程派左長史王弘回建康問責。
因此劉裕北伐的目的,連他的對手都看得清楚明白,大夏王赫連勃勃在劉裕打下長安後說:『裕不能久留,必將南歸』。
劉穆之是劉裕在後方的可靠保障。
劉穆之死,劉裕擔心『根本無托』,後方極有可能不穩。
劉裕本人猜忌心甚重,他的成功是通過京口北府兵獲得的,此時他遠離京城千裡之外,擔心京口再出一支北府兵,配合朝廷的反對力量破壞他代晉稱帝的計劃。
相比稱帝,北伐已經居於次要。
五、長安失守的根本原因
劉裕雖然停止了北伐,其實並不影響他鞏固關中地區。
只要派遣得力將領,上下齊心,憑借關中百姓們對漢室的歸心,守好關中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劉裕還沒有稱帝,就開始著手借刀殺人,讓北伐的悍將們火拼。
根本原因,還是劉裕本人過重的疑心。
劉裕的性格是『輕狡無行』,即狡猾而且說了不算,加之又是武將起家,因此對功勛武將有本能的不信任,擔心這幫武將步他的後塵。
劉裕返建康前,留下他12歲的次子劉義真領一萬兵鎮守關中,讓王鎮惡、王修、沈田子等一幫將領輔佐。
王鎮惡是王猛之後,家本就在關中,此次又是攻破長安的首功,因此在關中人的心中極有威信,如此就引起劉裕手下南方將領的嫉妒和不信任。
參軍沈田子認為自己也在嶢柳大戰中立了功,對王鎮惡就很不服氣。
沈田子和一幫南方將領對劉裕說,王鎮惡是關中人,又深得關中民心,因此不可信。
意思是王鎮惡有可能在長安自立。
劉裕沒有否定沈田子的說法,而且說只要王鎮惡有異動,你們就可以殺他。
還私下悄悄對沈田子說:『鍾會不得遂其亂者,以有衛瓘故也』要沈田子做衛瓘,自然就是授予沈田子可以臨機殺人的特權。
劉裕更對沈田子鼓勵道:『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餘人,何懼王鎮惡!』劉裕不是平息沈田子的嫉妒,反而鼓勵沈田子殺人。
結果沈田子殺了王鎮惡,本人又被王修所殺,最終王修又被劉義真所殺。
如此這般,外敵還沒有來,自己先殺了個光。
劉裕不得不讓劉義真撤回,而劉義真撤回時又對關中百姓大肆搶掠,於是,關中人心背離。
一年以後,即公元418年11月,長安城被赫連勃勃的大夏攻破,宣佈劉裕北伐的失敗。
劉裕回到建康就被『加九錫』。
半年之後劉裕殺了皇帝,又過了一年半,即公元420年6月,劉裕終於代晉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