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時期高澄的死,究竟是一場陰謀,還是純粹的意外?《網路歷史》

在南北朝東西魏對立時期,高氏家族統治的東魏占據著相對優勢的地位。

雖然高歡在玉壁之戰中不敵韋孝寬,讓東魏元氣大傷,其本人也因病去世。

但是其長子高澄在此之前就已經在鄴城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並且得到了高歡軍事集團的鼎力支持。

即使在高歡死後不久,侯景在河南地區發動反叛,引發西魏和南梁大舉入侵河南地區。

高澄依然臨危不亂,重用慕容紹宗等人很快就粉碎了侯景的陰謀,並在之後擊敗西魏名將王思政,奪回河南全境,並兵臨淮南,大幅增強了東魏的實力。

然而就在高澄的權勢和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這位手段強硬的大將軍卻被自己帳下的廚師所殺,這讓東魏的政局出現了一定的動蕩。

那麼這次行刺,是不是真的隻是一次意外呢?

北齊文襄帝高澄

高澄缺乏軍士保護的原因

高澄被其廚師蘭京刺殺的第一個疑點是高澄作為東魏的實際掌權者,為什麼當時身邊缺乏應有的保護,最終被幾個廚師聯手所殺。

筆者認為,想要解釋這件事情,要聯系南北朝時期的幾件事情一起分析。

權臣爾朱榮被殺

在北魏孝明帝去世之後,北魏的統治便趨於分裂,這導致了皇權的下降。

而權臣軍閥在這個時候便陸續走上了歷史的前臺。

在北周統一北方之前,一共發生了三次較為知名的權臣被弒事件,除了高澄之外,還有爾朱榮和之後宇文護的被殺。

而這三件事情中,權臣的身邊都缺乏衛士,這證明了高澄的疏於防范並不是偶然事件,而其背後的原因可能和他們的過度自信有關。

我們知道爾朱榮和宇文護的被殺,是因為他們低估了元子攸和宇文邕的決心和能力,這是他們自己犯下的錯誤。

而高澄在被殺之前,其所處的政治環境,比另兩位權臣更加穩定。

東魏早期拓跋氏皇帝的地位遠低於元子攸所處的時代,而且高氏集團掌控東魏已經有十餘年,朝中大臣都是高歡父子的心腹,元善見自然沒有反抗的能力,而且當時唯一有野心的權臣侯景也已經遠遁南梁,高澄的威勢要遠遠大於爾朱榮等人。

高貴鄉公曹髦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澄自然不用擔心會有人像高貴鄉公一樣挑戰自己的權威,因此在自己的地盤上並不需要配備太多的防衛力量來保證安全。

而且高澄遇刺的情景也和其他兩人不同,他並不是去面見自己潛在的政治敵人,而是在私人的住所被刺,其府中都是自己的仆人,自然更不必安插防衛力量,即使有必要,也應安插在府外,因此其在面對刺客的時候缺乏保護也是正常的,並不是因為有人暗中安排,削弱了高澄的力量。

高洋沒有刺殺高澄的動機

在高澄被刺之後不久,擔任京畿大都督的高洋便派人擒住了刺客並將他們處死,然後漂亮地穩定了鄴城的局勢:

武定七年八月,世宗遇害,事出倉卒,內外震駭。

帝神色不變,指麾部分,自臠斬群賊而漆其頭,徐宣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

之後其前往晉陽會見高歡麾下群臣,贏得了他們的支持,並順利成為了東魏的頭號人物,成為了高澄死後的頭號受益人。

北齊文宣帝高洋劇照

也正因如此,高洋便被懷疑是高澄之死的幕後策劃者,而且其在高澄在世的時候,常以癡傻的面目示人,這也被視作其有野心的證明。

不過仔細研究高洋在高澄之死後的表現,就可以發現高洋似乎沒有做好準備,也缺乏動機。

第一高澄雖然一直對自己弟弟的能力頗有微詞,但是在擔任大將軍之後,還是將京畿大都督的位置交到了高洋的手裡,這足以看出高澄對於高洋的信任,因此高洋並沒有被高澄迫害的跡象,也沒有發動叛亂的動機。

晉陽古城遺址

而且由於高洋留給東魏群臣的印象並不好,甚至有人認為其乃是”癡兒”。

因此即使高澄去世,高洋也不一定能夠穩定獲得高澄遺留的權力。

其在安定鄴城之後,火速前往晉陽,就是為了收攏人心,這足以看出在高澄去世之前,其並沒有培植自己的勢力,也沒有足夠的聲望。

以高洋之後表現出的精明來看,他是不會發動這樣沒有把握的政變的。

由以上兩點可以看出,高洋應該不是這次刺殺的幕後主使。

元善見指使可能性分析

既然高澄死後最大受益人高洋基本被排除了嫌疑,那麼高澄最大的政治敵人元善見有沒有可能是背後的主使呢?依筆者的分析來看,這種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首先,元善見作為東魏名義上的統治者,一直處於高澄的壓制之下,其自然有著殺死高澄的動機,但是其殺死高澄的目的一定是要重新奪回最高權力。

那麼元善見在行事之前就必須安排好奪權的步驟,他需要得到東魏大臣的支持,以便能夠在事發之後迅速控制朝局,壓制高氏勢力。

但是元善見顯然和高洋一樣沒有做好準備,甚至沒有任何有權勢的合作夥伴,這讓其根本沒有辦法奪取權力,那麼這個時機顯然也不是元善見確定的。

而且傀儡皇帝在殺死權臣奪回權力的過程中,一般要站在倫理的制高點上對權臣進行批判,這有利於其在之後獲得更加有利的政治地位,而高澄之死前後,元善見對於高澄的作為並沒有提出批判,這更加說明刺客的做法是和元善見沒有直接關系的,那麼這也就意味著高澄之死是一次沒有政治目的的意外事件了。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高澄作為高歡的長子,在剛剛成年的時候就被高歡委以重任,並且迅速確立了自己在高氏集團中的穩固地位。

在高歡去世之後,雖然侯景的叛亂讓東魏的局勢出現了一定的動蕩,但是高澄依靠自己的政治天賦,很快就平定了河南,讓東魏的國力顯著增強。

但是高澄在這個時候卻突然遇刺,之後接替其掌權的高洋和政敵元善見成為了最大的嫌疑人。

不過這兩人在高澄遇刺的時候顯然還沒有足夠的政治資源來確保自己能夠接替高澄的位置,成為東魏的掌權者,這讓兩人的嫌疑變得微乎其微。

因為這兩名在政壇摸爬滾打多年的人傑在情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是不會做出如此高風險的嘗試的。

那麼高澄之死顯然就是一場意外了,由於高澄在平日裡對自己身邊下人經常打罵責罰,他們對高澄心懷不滿也是正常的,這位東魏的權臣忽視了自己府中的防守,也輕視了下人的反抗意願,最終釀成了這場東魏政壇的大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