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詩分唐宋 那麼魏晉南北朝詩歌 有明顯的兩極分類嗎?《網路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齊永明體為界,詩人開始注意四聲,這是格律詩的起源。

明顯的現象就是對仗開始注意平仄相對了。

1、漢朝以前的對仗

對仗也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還是從詩經開始說:”昔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我們後來說的扇面對,這種對仗很像宋詞裡的對仗,平仄不是嚴格相對,例如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

例如《易經》也有對仗,可以有重復字:”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到了漢朝《古詩十九首》中兩組對仗:『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

同時漢代的賦體駢文應采用了大量的對仗, 賈誼《鵩鳥賦》: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2、齊永明體以前的對仗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詩人們對仗也很多,曹操:『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陶淵明:『豫章抗高門,重華固靈墳。

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謝靈運是個對仗狂魔,整首詩幾乎都是對仗,《登江中孤嶼》: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

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

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

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

想象昆山姿,緬邈區中緣。

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3、早期對仗的特點

總結這以前的對仗,與近體詩的區別是:可以有重復字,因為詩人們還不知道四聲,因此平仄不相對,有個別平仄相對的也是無意巧合,例如《世說新語排調》記載的一個故事:

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

張令共語。

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

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

『雲間陸士龍』對『日下荀鳴鶴。

『是完全近體詩的平仄相對,平平仄仄平對仄仄平平仄。

1、沈約與四聲

到了永明體時期,沈約等人發現了四聲的區別,開始有了平仄的概念。

今天的普通話有1234聲,1、2聲為平,3為上聲、4為去聲。

例如媽、麻平聲,馬、罵仄聲;

5、齊永明體以後的平仄相對

這時候的平仄引入了對仗,奠定了唐朝近體詩對仗的規則,上聯仄收,下聯平收,上下聯平仄要相對,避免重復字。

下面這首《銅雀妓》是南朝梁詩人何遜的作品,完全是近體詩的對仗了:

秋風木葉落。

蕭瑟管弦清。

望陵歌對酒。

向帳舞空城。

寂寂簷宇曠。

飄飄帷幔輕。

曲終相顧起。

日暮松柏聲。

前二聯都是平平中仄仄,對中仄仄平平;第三聯是仄仄平平仄對平平中仄平;第四聯不對仗。

6、南北朝出現了標準的格律詩

梁武帝蕭衍就寫出了標準的近體絕句,他的兒子梁簡文帝寫出了標準的五律,略微年輕一點的詩人陰鏗寫出了標準的五言排律。

附,簡文帝蕭綱的五律《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

遠霧旦氛氳,單飛才可分。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驚宿嶼浦,羈唳下江濆。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雲。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誰知獨辛苦,江上念離群。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結束語

魏晉那邊那北朝以齊永明體分野,前後詩體的不同,南北朝後期,講究格律的詩比例甚至高過唐朝,隻是很多詩註重四聲協調,但是不知道粘連的規則。

雖然梁武帝父子和陰鏗等人都有粘連無誤的格律詩,但是這種規則的確定出現在初唐,並且被唐高宋時代的科舉采納,應用到了進士科的考試中。

魏晉南北朝重要的變化,出現在齊永明時期。

現象就是格律詩的誕生。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