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的歷史自魏孝武帝到達長安開始。
孝武帝以宇文泰為大丞相,然而兩者不久就有了沖突,當年十二月閏月,宇文泰使人在酒中下毒,孝武帝飲後而崩。
於是元寶炬被立為帝,是為西魏文帝。
宇文泰能夠開創西魏,與高歡相對抗,後來被北周尊為太祖,實際上是抓住了一次機遇。
宇文泰為武川鎮人,他隨父從軍,幾經戰鬥,魏孝昌二年《526年》》時在葛榮手下為統軍,又以別將隨賀拔嶽迎魏孝莊帝,成為後者軍中骨幹之一。
太昌元年《532年》賀拔嶽為關西大行臺,雄踞一方,宇文泰為行臺左丞,領嶽府司馬,後又為夏州刺史。
永熙三年《534年》二月,賀拔嶽被侯莫陳悅暗害,一時軍中群龍無首,諸將先推年資最長的都督寇洛總兵事,但寇洛推卸不就,於是再推選在夏州的宇文泰。
宇文泰輕騎至平涼安撫軍眾,並上表孝武帝,於是受命為大都督以統賀拔嶽留下的軍隊,,同年四月,又率軍討侯莫陳悅,後者兵敗自殺。
孝武帝即任命他為尚書仆射、關西大行臺,使其與高歡分庭抗禮,不久後來投奔他,沒有想到會被他所殺。
東魏的存在,使宇文泰不敢輕易改朝換代,所以隻能以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後來再加上丞相的職位把持著西魏的軍政大權。
除了與東魏打仗外,宇文泰在朝政上進行了幾個大動作,不僅使西魏北周的政治在整體上出現一種蓬勃的生氣,其所創之制度也有著長遠的歷史影響。
首先是在西魏大統十年《544年》由尚書蘇綽將原來所頒行的各條新制,整理成五卷,又為六條詔書,頒行天下。
這六條的內容是∶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
雖然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這六條裡面所包含內容,大多都是老生常談,但談的是儒家的治國方針。
這表明,西魏北周是遵循儒家理念作為治國的根本之策,並一直堅持著,從而與當時的東魏北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再次,以復古的形式進行官制改革。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正月,依《周禮》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並撰次朝儀,車服器用,多依古禮,革漢、魏之法。
即把三省等行政結構改成六官,即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此制在魏恭帝三年《556年》頒佈實行。
為了與此制相適應,又更改革文書格式,試圖以《大誥》文體為代表的簡樸古文作公文,提高行政系統運行的效率。
宇文泰將行政系統變革得面目一新,或許是為了配合他奉行儒家文治的路線,但漢、晉制度是按著行政治理的實際需要發展而成的,現在突然要恢復到一千多年前的老制度,就像讓成年人再去穿他少年時的服裝,很不適應。
所以等到隋取代北周時,此制就自然而然地壽終正寢了。
魏恭帝三年十月,宇文泰死,其第三子宇文覺繼承宇文泰的太師、大塚宰。
宇文泰是在西巡路上病死的,臨終時召見侄子宇文護,讓他輔政。
宇文護盡力辦好後事,史載“綱紀內外,撫循文武,於是眾心乃定”,他接著做的大事就是使魏帝禪位於宇文覺,建立北周,後者稱天王,是為孝閔帝。
宇文護自然而然地掌執了北周的軍政大權,但他昧於史識”威福在己,征伐自出”,引起了一系列宮廷政變。
首先是宇文覺對宇文護大權在握十分不滿,與左右密謀誅護,但事泄,反被宇文護所廢殺。
宇文護又立宇文泰長子宇文毓為天王,後又改稱皇帝,是為北周明帝。
但不久宇文護又與宇文毓有矛盾,深忌之,又使人毒死了後者,再立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改元保定元年《561年》。
周武帝沉毅有智謀,善於韜晦,所以宇文護不以為防。
建德元年《572年》三月,武帝騙宇文護入宮而襲殺之,接著又殺其諸子和親信。
宇文護的悲劇在於不知其位高而危,這種情況下要麼自己奪取帝位,如宋明帝、南齊明帝那般,要麼歉恭自退,而他做了”為人主不堪之事”還自以為是,所以史書說他”暗於大體”和”寡於學術”了。
親政以後,宇文邕主要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是滅佛崇儒,具體情況見第五章第五節。
他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在公元577年將北齊滅掉,統一了中國北方。
以及采取鞏固統一的相應措施,以安撫新占地的人心和鞏固統一。
正當宇文邕還欲平突厥,定江南,一統天下時,因突發疾病駕崩,時年36歲。
繼位的是其長子宇文贇,是為北周宣帝,時在公元578年。
宇文贇在東宮時,武帝管束得很嚴。
武帝一死,他的欲望一下子解放出來,皇後就置了五位。
或許是縱欲太過,隻做了一年多皇帝,以暴疾卒。
其長子宇文闡立,是為靜帝。
宣帝近臣劉肪等,矯詔使外戚楊堅輔政,總知中外兵馬事,朝政就落在楊堅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