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時,步兵很難戰勝騎兵?看劉裕是如何打敗騎兵的。《網路歷史》

在封建時期,步兵一般都是對戰的主力軍,自從公元前5世紀埃及訓練出規模的步兵陣營後,西方便逐漸興起了步兵對戰模式。

而騎兵則比步兵戰鬥力要強很多,早在商朝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馬背作戰,而商朝也是以養馬聞名的。

但不管是騎兵還步兵,在戰場上都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古代戰爭的發展就會發現,這兩個兵種之間常常會有比較。

​因為在古代沒有先進的武裝技術,對戰基本都是冷兵器,所以大量步兵的存在是可以牽制騎兵的,而騎兵尤以機動性為主,野外對戰優勢更明顯。

雖然步兵可以運用弓弩進行遠距離攻擊,但無非就是消耗騎兵人力,並不能徹底擊敗,而騎兵的靈活性更高,這種對戰場景的難度想必南宋朝廷最為了解了。

​因為國策的種種限制,宋朝的武力值並不是很高,尤其是南宋時期更是如此,當時宋朝的戰馬都是通過和少數民族進行貿易換來的,但南宋時期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並不融洽,所以能得到的優質戰馬極其有限,這就導致南宋並沒有完整規模的騎兵隊伍。

面對處處掣肘,南宋為了提升兵力隻能專註訓練步兵,所以中後期的南宋步兵實力還不錯,隻可惜他們要面對的敵人不止一個,周圍各種勢力的虎視眈眈讓南宋無法喘息。

​金國剛被滅亡,蒙古就開始崛起,這群生長在草原的士兵實力非常強悍。

當然此時的南宋也並不羸弱,畢竟經歷了多年的戰爭洗禮,軍隊戰鬥指數還是很高的。

​為了收復北方丟失的土地,同時也為了避免蒙古的侵犯,南宋朝廷特意派出淮西兵前去迎敵,那為何要選擇這支隊伍呢?

這是因為淮西兵在步兵陣營中實力一騎絕塵,然而面對蒙古的鐵騎部隊人們才明白,實力再強的步兵也無法撼動強悍的騎兵。

​那麼面對騎兵,步兵就真的無用了嗎?

隨著對戰的次數增加,宋朝步兵也逐漸掌握了對戰技巧,首先就是”挖坑”。

在和遼軍對戰時,監軍李繼隆命大軍假意投降,等遼軍放松警惕沖進圈套後,宋軍再從四周將其圍攻,面對重重包圍騎兵的機動性再好也無法徹底突圍。

​此外騎兵在水路的機動性也會減弱,劉裕就曾通過這種方式擊敗北魏的騎兵陣營。

這一戰術叫做”卻月陣”,可能很多人以為這種戰術靠的是強勁密集的弩炮攻擊,其實不然,最關鍵的還是要靠水的配合。

對戰前劉裕認真分析了利弊,組建了一支強勁的水中步兵,作戰方式比較單一的騎兵面對水路就失去了優勢。

​在明清時期的鎮江之戰中,鄭成功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取勝的,可見騎兵和步兵之間的正面對抗並不少見,不過兩種模式各有優勢,隻有緊密配合才能保障王朝根本。

【參考資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