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蕭衍為什麼要寫賦體名篇《孝思賦》。《網路歷史》

梁武帝蕭衍《464-549》雅愛讀書,即便後來貴為帝王,於萬幾宸函之暇,依然是手不釋卷。

有一次,他讀《孝子傳》,觸發了自己未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終生遺憾,由此撰寫了《孝思賦》,成為六朝傳世文獻中的賦體名篇。

從《孝思賦》的序文中,梁武帝敘說了自己未能與父親臨終告別的傷心往事。

梁武帝蕭衍本是南朝齊朝開國勛臣蕭順之的第三子,七八歲時,母親便去世了,他是在家庭保姆的護理下長大的。

蕭順之雖然有十一個兒子,但由於蕭衍少年聰慧,資兼文武,盛名令譽著於當時,因此肯定會對他給予較多的關注。

蕭衍十幾歲時就步入仕途,初為衛軍將軍王儉的東合祭酒,很快受到了王儉的賞識,被請為戶曹屬。

齊竟陵王蕭子良開西邸,招文學,蕭衍與沈約、謝朓等號為『八友』。

二十多歲之後,蕭衍出任齊隨郡王鎮西咨議參軍,任職於荊蠻之地,通信多有不便,他也很少了解家中的情況。

因此說,蕭衍長大後一直忙於公務,並沒有多少時間在父親身邊侍奉盡孝。

齊永明八年《490》的一天,蕭衍在出差途中隱約聽到了父親身體不太好的消息,這使他極為掛念,『晝則輟食,夜則廢寢,方寸煩亂,容身無所』。

他立即遞交辭呈,啟程還家。

當時的主帥,即隨郡王蕭子隆,多次派人要求蕭衍暫且停留一個晚上,以便第二天到江津碼頭為他舉辦送行儀式。

但是蕭衍心情急迫,已經等不及了。

他找來一隻小船,連夜趕路,顧不得夜黑浪大,航行危險。

不曾想船行至定陵《東吳景帝孫休墓,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鄉松山村》就壞了,幸好蕭衍家有一個叫周仲達的門客正擔任雀頭《今安徽省銅陵縣北》戍主的職務,離此地不遠,借來船隻,使蕭衍得以繼續頂風冒浪,晝夜兼行。

當蕭衍回到家中之時,其父蕭順之已經去世了,他還是沒能與父親見上最後一面。

蕭衍為此傷心欲絕,五內分崩,他甚至打算終生為父親守護墳墓,不過這個想法沒有得到大哥蕭懿的認可。

梁武帝在《孝思賦》序文中講到自己雖膺帝王之任卻不能彌補未報父母深恩的遺憾。

梁武帝蕭衍的父親去世之後,經過激烈的宮廷鬥爭,齊武帝的子孫失勢,其侄蕭鸞在蕭衍的輔佐之下,先是入朝拜相,不久登基為帝,是為齊明帝。

其時齊武帝親信豫州刺史崔慧景深感朝廷形勢對自己不利,志懷反復,厚招奸滑,而北魏孝文帝為了遷都洛陽,發動攻打齊朝的戰爭,齊境震動,齊明帝遂起用蕭衍坐鎮壽陽。

一方面防備北魏南侵,另一方面也防范崔慧景叛亂。

蕭衍認為,自己的這次任命,也是父親遺留恩德的結果。

他說:『時有北門狡虜寇邊,朝廷以先君遺愛結民,咸思在昔,故舊部曲,猶有數千,武慶宗將領,留防彼鎮,時便有旨,使捍壽春。

王事糜爛,辭不獲免』[1]337原來壽春將士都是他父親的老部下,他出鎮壽春,有利於團結當地軍民,實現齊明帝的戰略意圖。

而蕭衍憑借他出色的政治能力,不僅阻止了齊軍將帥欲進攻崔慧景的苗頭,而且還設法安撫崔慧景,在無形中消除了崔慧景的反側之心,由於齊朝上下一心,取得對北魏作戰的優勢,邊境也就安定下來。

蕭衍由此成為齊朝著名的軍事將領,在不斷的征伐中逐漸成長為齊朝最有權勢的人物,於齊中興二年《502》受禪為帝,改元天監,成為南朝梁朝的開國皇帝。

雖然富貴至極,他仍然不能忘懷自己未曾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遺憾,因此《孝子傳》所載子路對孔子所講的那一番話尤其能打動他的心弦:『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裡之外;親歿之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不可復得』他自述感受雲:『每感斯言,雖存若亡,父母之恩,雲何可報。

慈如河海,孝若涓塵,今日為天下主而不及供養,譬猶荒年,而有七寶,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永慕長號,何解悲思!』父母已逝,兄長亦亡,自己雖然貴為天子,但卻不能對生育和培養自己的親人有任何的好處和供養,蕭衍的遺憾似乎在權力的頂峰被無窮地放大。

從《孝思賦》的序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梁武帝稱帝之後,為了彌補自己未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遺憾,曾建造佛寺於金陵的名勝之區,建造佛殿於皇宮之中,由此將佛教的功德觀念納入了自己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孝道思想和情感之中。

梁武帝蕭衍登基之後,雖然可以運用最高的祭禮,即祭天之禮祭祀自己的父母雙親及列祖列宗,但畢竟已是天人永隔,為此他以孝親的名義建造了極其奢華的佛寺和佛殿。

就統治政策而言,梁武帝可謂是南北朝時期最具文化意識的帝王。

他大力推崇儒學,註重儒家經典教育,同時對道教也表現出極大的尊重,與高道陶弘景結交甚深。

但在個人的信仰和歸趣上,他主要還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這也就是他修行的各種福德因緣,同時具有了為父母雙親恪盡孝道的意味,可以給他的未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帶來真切的心理安慰和心靈補償。

因此,他不僅以誠敬之心讀誦和註疏佛教經典,而且還舍身奉佛,為僧眾灑掃,甚至還『於鍾山下建大愛敬寺,於青溪側造大智度寺,以表罔極之情,達追遠之心。

不能遺蓼莪之哀,復於宮內起至敬殿,竭工匠之巧,盡世俗之奇,水石周流,芳樹雜沓』。

蕭衍也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以最為佞佛而著稱的皇帝。

佛教界的高僧們意識到,梁武帝信仰佛教,讀誦與註疏佛教經典乃至舍身、造寺等行為,都具有孝道思想的影響因素。

梁武帝為父親蕭順之所造的大愛敬寺,可謂是極盡奢華之能事。

這座佛寺周長達七裡,旁置三十六院,供僧一千多人,規模可謂宏偉,其殿堂樓閣,林泉園囿,所塑佛像等事,也極為壯觀。

梁武帝經常前去禮拜,每次都是虔誠頂禮,甚至嗚咽泣下,左右隨從無不為之動容。

梁武帝為母親所造大智度寺在規模上雖不及大愛敬寺,但也頗可稱道。

與大愛敬寺建造於鐘山北澗不同,大智度寺直接建在京師最好的社區之中,不僅地勢朝陽,高廣敞亮,而且是交通要道,水陸兩便,寺院中殿堂、寶塔、房廊、花果、樹木、塑像,一應俱全,極盡華美。

因為是以母親的名義建造的,因此寺中所供養的,是五百尼僧。

分別為父母建造豪華的寺院,以資冥褔,但梁武帝畢竟是皇帝,不僅需要處理軍國要務,而且出行時還必須警蹕護衛,多有不便,因此他又在皇宮之中建造了至敬殿、景陽臺、七廟室,將殿堂裝飾得非常莊嚴,在其中設置父母的神位,擺上盛放冠冕的箱奩等物,一眼望去,頓時令人生起斯人尚在的敬重之心,梁武帝早晨和晚上都去禮拜問安,所放衣服隨著節候而變化,每天都供上各種各樣新鮮的花果和美食。

對於自己已經去世的父母,梁武帝算是真正做到了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這篇《孝思賦》充滿著自己未能恪盡子職的心靈懺悔。

其一,尊禮重孝。

無論如何遮掩,都無法做到不去哀悼、不去思念已經離世的父母。

其二,觸景生情。

在梁武帝看來,人們對父母的思念和情感是共生的,對父母的深情一旦引發,就會源源不斷,從而導致對父母的思念不可終止。

這種思念是終身的,是沒齒難忘的,會發生在閑居時,會發生在傷感時,會發生在登高望遠時,會使人涕淚交流、熱血澎湃。

其三,見賢思齊。

國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於實踐仁、義、孝三大德行,而孝是天地之間最偉大、四海之內最通行的道德。

梁武帝畢竟是一代帝王,他最終還是將孝道與國家治理聯在了一起。

梁武帝此賦內容非常豐富,有說理,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他在用樸實的語言曉之以理的同時,還能以設身處地的方式動之以情,寫得情景交融,情真意切,這應該是此賦得以流傳千古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歷史有時候總會開玩笑,梁武帝寫下《孝思賦》,修建了寺廟,以孝治天下,何曾想到自己落了個悲慘結局。

蕭衍餓死於臺城皇宮凈居殿,享年八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