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順帝元顥:這位南北朝帝王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選擇和絕望。《網路歷史》

《魏孝明帝 元詡》

北魏孝明帝元詡登基的時候,年僅六歲。

六歲,真是個天真爛漫的年紀。

這個年紀幹什麼都十分可愛,但唯獨當皇帝,讓人可愛不起來。

皇帝年幼,主少國疑,朝政大權於是掌握在了皇帝的母親,太後胡氏的手裡。

胡太後,全稱為宣武靈胡太後。

從宏觀的歷史視角來看,這位胡太後堪稱北魏王朝的幸運女神。

我們知道,北魏王朝從立國伊始,就一直奉行一套十分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即皇子如果成為太子,那麼誕下太子的生母就要被處死,這樣一來,後宮和外戚的勢力減弱,便無法再幹預政事。

於是,幾代皇帝忍痛割愛,紛紛處死了為自己誕下太子的妃嬪。

但輪到宣武帝元恪當皇帝時,事情則有了十分微妙的變化。

南北朝時期,有兩位皇帝喜好禮佛,南朝的梁武帝蕭衍,在寺院出家,跟達摩論道,廣修廟宇,廣建佛寺,乃至於會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評。

梁武帝是佛教的鐵桿粉絲,但殊不知,北朝的宣武帝元恪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死忠粉。

這位皇帝滿打滿算,在位十一年,期間,光是修建寺廟,就修了一萬三千多所。

北魏禮佛,由宣武帝元恪始,此後更是發展壯大,一發不可收拾,要不然也不會逼得後來北周武帝宇文邕搞滅佛行動了。

《北魏時期的佛像》

皇帝篤信佛教,養成了其心地仁善的性格,所以皇帝認為『子貴母死』制度太過殘酷,又況且自己和妻子胡氏的感情那是嘎嘎好,實在不忍心痛下殺手,於是大手一揮,不僅免除了胡氏之死,還順道把這套制度給取消了。

結果老皇帝元恪一死,年僅六歲的孝明帝登基不能理政,朝政大權可就都落到了胡太後的手裡。

胡太後臨朝稱制後的北魏,堪稱『四大亂』,即朝政紊亂,將領叛亂,流民暴亂,皇室內亂。

可胡太後的統治就算再殘酷,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她也得重視起來。

老百姓過得不好無所謂,死了就扔進黃河裡,但如果他們沒死,反而聚眾造反,那可就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於是,胡太後派出了北魏宗室大臣,即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元顥,領兵出征,平定叛亂。

元顥,字子明,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北海平王元詳的世子。

這位根正苗紅的北魏皇室受胡太後之托,帶領大軍從洛陽出發,前往河北平定當地的造反勢力,但元顥前腳剛到河北,北魏京師洛陽就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河陰之變』。

胡太後毒殺了自己的兒子,即當時的北魏孝明帝元詡,擁立了孝文帝元宏的曾孫元釗當了新皇,而北魏地方的軍事將領爾朱榮不滿胡太後擅權統治,於是領兵進犯洛陽,居然攻破了皇宮,擒殺了胡太後和小皇帝元釗,並且擁立了另外一位北魏宗室,即元子攸為新帝。

《魏孝莊帝 元子攸》

說實話,作者在初讀這段歷史時,實在是一個頭兩個大,因為真是太亂了。

魏孝文帝元宏曾經和文明馮太後聯手締造出了北魏王朝的輝煌盛景,然而隻過了不到三十年,這個曾經以王者之姿屹立在北方的王朝就落得了一個分崩離析的下場。

領兵討伐亂軍的元顥,想再回洛陽,是回不去了。

北魏此時的皇帝雖然是孝莊帝元子攸,但實際上真正掌握權力的,卻是大將爾朱榮。

爾朱榮同志,讀者朋友們可以把它當成北魏王朝的『董卓』。

皇室子弟落到『北魏董卓』手裡,能有什麼好果子吃?

回洛陽回不去,下河北對元顥來說,似乎同樣是死路一條。

河北之亂,是由當地的農民起義軍首領葛榮帶領的。

葛榮的兵力勝自己數倍,當地百姓又那麼痛恨胡太後的統治,自己去河北,恐怕連個全屍都混不上。

天大地大,一時之間,元顥居然進退無據,找不到容身之所。

《魏順帝 元顥》

於是,我們的元顥同志一咬牙一跺腳,調轉方向,領兵南下,直接投降了南朝的南梁政權。

南北朝時代,即天下分南北,隔江相望。

北朝依次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而南朝依次有宋,齊,梁,陳。

北朝北魏爆發『河陰之亂』時,南朝正好是南朝梁的梁武帝蕭衍當政。

元顥到了南梁,見了梁武帝,跪在地上就是一頓哭,可以說是捶胸頓足,涕淚橫流,一邊哭一邊表示自己實在是無處可去,隻能來投奔你梁武帝蕭衍了。

南梁和北魏,原本是敵對政權,但梁武帝蕭衍是個講究人,眼見元顥落難,實在是不忍心,於是皇帝多有慰問,表示你現在雖然來了南梁,但畢竟北方才是你的故鄉,你得早做打算啊。

元顥等的就是梁武帝這句話,他立刻表示,北魏喪亂,政權落入奸人之手,自己有心復國,但奈何兵力不夠,所以希望皇帝你多多支援我,助我殺回北方,等我一統北魏,必然投誠於你。

按理說,這話是不能信的。

你現在找我借人借兵,要回北魏去發展,說等發展好了就報答我,可人心不古,到時候你在北魏混好了,都別說你報答我,你能別翻臉不認人,我就燒了高香了。

《梁武帝 蕭衍》

軍國之間無兒戲,但梁武帝蕭衍偏偏是個很有意思的人。

這位皇帝平素禮佛,心思醇善,常有悲天憫人之心,居然輕易相信了元顥的說辭,當即資助了元顥七千精兵,並把自己最為得力的將軍陳慶之借給元顥指揮。

朋友們,七千精兵或許算不了什麼,但皇帝能把陳慶之借給元顥,實在是給了元顥天大的面子。

陳慶之是誰?

那是南北朝第一名將。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話不是吹的。

於是,元顥千恩萬謝,帶著陳慶之和七千兵馬,踏上了北歸之路。

北歸,也可以成為北征。

元顥的傳奇即將開始,陳慶之的光輝人生也拉開了帷幕。

孝昌四年,公元528年,陳慶之攻克銍城《安徽淮北》。

銍城不大,也不算什麼戰略要地,軍事重鎮,但陳慶之隻用了三天不到就攻克了。

這實在是應該給北魏的孝莊帝元子攸敲響了警鐘。

雖然元顥的軍隊隻有不到一萬人,但陳慶之一員名將,足可抵千軍萬馬,如果放任陳慶之坐視不理,必然會招致更大的禍端。

《陳慶之》

但奇了怪了,孝莊帝元子攸上午對付權臣爾朱榮,下午對付各地的農民起義軍,根本不把陳慶之放在眼裡。

年輕的皇帝認為,南朝將領,文弱不堪,都是常年被北魏軍隊按著打的貨色,能掀起什麼大風大浪?

的確,陳成之是個儒將。

所謂儒將,是指陳慶之本人身體常年抱病,體弱無力,別說拉弓搭箭,就是騎馬也騎不了太久。

但事實證明,打不了仗的陳慶之有他在戰場上獨特的致勝法門。

這位南北朝時期的優秀將領,膽色過人,極善謀略,帶兵很有一套,別說陳慶之不能騎馬,恐怕就算陳慶之平時在中軍大帳坐輪椅,打元子攸也毫不費力。

更何況,元子攸十分低估陳慶之,對他所率領的南梁軍隊更是常年不設防,於是,陳慶之趁此機會,又接連攻陷了滎陽《鄭州西部》和睢陽《河山商丘》。

值得一提的是,在攻克滎陽的過程中,陳慶之僅用了七千人馬,就殺的北魏三十萬大軍人仰馬翻,實在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

時人常說南北朝無名將,作者十分不服。

南北朝或許名將不多,但有陳慶之一人,足矣!

《北魏王朝》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勢力不斷壯大的元顥終於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他占據睢陽,登基為帝,史稱魏順帝。

同年,陳慶之攻陷北魏都城洛陽,孝莊帝元子攸連夜逃竄,元顥入主京師,正式成為了北魏王朝的新主人。

日夜縱酒,不恤軍國,所從南兵,陵暴市裡,朝野失望。

——《資治通鑒》

如果魏順帝元顥是個英主,他完全可以憑借此刻巨大的軍事優勢,徹底統一北方,但他偏偏是個十分容易滿足的庸主。

洛陽的浮華讓這位曾經刀口舔血,在亂世中求生的年輕人很快失去了所有的雄心壯志,皇帝整日沉迷享樂,不理政事,基本上屬於是一件正事兒也不幹了。

也就是在這時,北魏將軍爾朱榮率領大軍,對洛陽城搞起了偷襲。

並且,爾朱榮十分巧妙地繞過了駐防在洛陽外圍的陳慶之的部隊。

之所以要繞開陳慶之,原因十分簡單,那就是強如一代梟雄爾朱榮,也沒有勇氣跟陳慶之打一仗。

《爾朱榮》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洛陽城破,魏順帝身死亂軍之中,時年三十五歲。

人常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當年陷入絕境的元顥拼死一搏,投奔南梁,換來了一線生機。

而如今貴為帝王,本應勵精圖治,一展雄才,但元顥卻選擇了墮落。

皇帝親自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所以他的結局,無關他人,乃是他一筆一劃,自己書寫而成的。

而至於那個人見人怕,百戰百勝的陳慶之,他的故事,那就要等作者另外再寫一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