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身為漢室皇族後裔 為何定國號為宋而不用漢 深層原因有四。《網路歷史》

大詞人辛棄疾在鎮江北固亭,寫下《永遇樂》曾感嘆道: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寄奴就是『六朝第一猛人』劉裕的小名,他生於微末,起於亂世,終成一代定亂代興之君,其武力值爆棚,軍事能力在古代帝王中數一數二。

作為南朝的『開啟者』身為漢室皇族後裔的劉裕棄用『漢』而將國號定為了『宋』,原因為何?

第一:時間相距太遠

劉裕出身寒門,但卻是漢室後裔,他是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

從傳統宗法視角而言,劉裕隻是旁系不是宗嗣,與漢帝頭銜沒有關系,戴不起這頂帽子。

再者人們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劉裕與劉交相差了六百年了,那點皇族血緣早就變淡了。

我們再算具體時間,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此時距220年曹丕代漢,已經過了兩個世紀,整整200年了。

若從公元184年開始的黃巾之亂,廣義上的三國算起,也有236年。

即使時間上最近的蜀漢,於263年為魏所滅,距離劉裕稱帝時也過去了157年。

此時的情形與王莽篡漢十五年後劉秀復建東漢帝國,完全不能相比。

也不能和劉備在曹丕代漢後轉年稱帝,重建季漢時的情形相比,何況劉備一直以中山靖王後人的身份自居,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

至於中間那個建立漢趙的匈奴貴族劉淵,用漢作國號,一是因為『漢威未遠』能借助漢朝的號召力,二是作為司馬家族掘墓人,起兵反西晉,顯示正統性。

第二:沒有號召力了

正統性背後是人心所向,劉裕所在時代,人心去漢日久,『漢』這個名號在當時沒有多少號召力了。

東漢末年時天下大亂,那時人們渴望安定,所以人心思漢,劉備宣傳光復漢室,可以收攏人心。

而時間到了東晉末年,地處江東的人們,心在晉室,不在漢室,若再打出光復漢室的旗號,效果微乎其微。

舉個簡單例子,清末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能吸引廣大群眾參加。

若現在有人再打這個旗號,隻能被看作是笑話。

所以劉裕走的不是復漢路線,而是禪讓晉室的皇位,更能獲取人心。

第三:名號被玩爛了

東漢滅亡之後,劉裕之前,北方的劉淵以漢為國號,也是希望他的江山能像兩漢一樣國祚綿長。

但在他死後家族內部隨即陷於內鬥,九年後劉曜更是將國號改為了趙,最終被同樣稱趙的後趙滅國,成為一個隻有二十五年的短命王朝。

再有就是同樣以漢為國號的十六國之一的成漢,國祚也隻有四十六年而已。

『漢』這個國號,此時可利用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另一重要原因是一句流傳甚久的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話漢武帝就曾說過:『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

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讖語在古代很受重視,按照這句話中的『法應再受命』,意思是說漢朝會出現兩次,後來劉秀建立了東漢印證了這一點,更加深了人們對這句話的信任度,所以後來又衍生出劉備版本、袁術版本、曹魏版本。

尤其是曹魏版本,人們認為魏是巍峨高大的意思,暗合讖語中的當塗高,曹魏代漢,就符合天命授受如貫的要求。

當塗高等於魏的解釋也就逐漸變成主流觀點了,曹魏之後,又出現了冉魏、翟魏、北魏等政權。

後趙的石虎也曾在篡位稱帝前自居『魏王』,魏簡直就成了漢的克星了。

劉裕代晉建宋之時,北方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劉裕更加不可能用『漢』來作國號了。

第四:遵循一貫做法

中國古代王朝創國號,一般有兩種套路,取用之前有的國號或者原創一個。

元明清之前的王朝國號基本都是封地名,直接從周朝分封的古諸侯國中拿來用,或創始人在前朝時受封的爵位名稱,這樣做就代表自己繼承了前朝的正統地位。

不按套路的基本活不久,比如王莽的新朝,取自『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

劉裕祖籍彭城(今天的徐州),春秋時屬於宋國,晉室封其為宋王。

劉裕走的是禪位路線即漢——魏——晉,建號為宋就意味著劉裕是繼承了東晉的地盤,順理成章名正言順。

如果劉裕仍以漢為國號,那麼他的法統繼承世系就是西漢-東漢-蜀漢-劉裕這個漢,顯然兩晉就為偽朝,還想不想獲得晉朝故民的支持?

尤其是那些魏晉以來的貴族世家,這批人就會人人懷懼。

身處亂世的人們更希望一個全新名號的王朝出現,去拯救天下蒼生,可惜的是劉裕沒能成為那個天選之子,劉裕的繼承者劉義隆,更是隻落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了,從而成為了辛棄疾寫詞的典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