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明朝並不值得我們國人那麼懷念它。《網路歷史》

曾老認為,明朝是中國歷朝歷代最封建、最專制的朝代。

以前皇權再集中,也是能夠三公論道,宰相還可以有椅子坐。

到了明朝,宰相看似能坐椅子,實則隻能站著。

因為朱元璋不喜歡有臣子可以和他『平起平坐』。

明朝初中期就建立了各種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組織勢力遍佈全國。

換句話說,明朝上下都是特務的眼線,這是一種全面控制。

雖然誅殺功臣開始於越王勾踐,但能連殺全部功臣的皇帝,就是明朝一代。

曾老認為南方士民維護衣冠文化的熱情,遠勝於擁護明朝政權。

有網友表示,就戚家軍被誘殺演武場一事,已經對明朝沒有好感。

明朝的地方保護主義之盛,在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以至於作為南方系的戚家軍,即便在平壤之戰中表示優異,卻被北方主帥李如松故意將此戰首功,給了同樣是北方將領的楊元。

看似臣子間的鉤心鬥角,卻與朱家人為保持皇權專制,長期故意離間和制衡南北文臣武將的策略,是分不開的。

但這種策略隻對朱家人有利,卻對整個朝廷和社會治理的腐壞,埋下了很深的隱患。

當初,明朝廷內部文臣武將間為了搶功,把7000多名陸地最強的戚家軍,先誘騙到演武場交了武器,然後誅殺到隻剩下1000多人。

好不容易重新建制,在救援被圍困的守城部隊時,被北方的隊友和將領拋棄,直接導致團滅,可謂是自毀長城。

而這種看似稀松平常的權力內鬥,實則是朱家皇帝為了維護自身專制統治,讓臣子間過度內耗,而故意視而不見。

這從朱元璋開始分封諸王開始,就已經表示了非常明顯。

很多人以為海禁政策是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實則是洪武四年就開始了。

隸各衛為軍,仍禁瀕海民不得似出海。

禁民間用番香、番貨。

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

看似自我保護的政策,卻失去真正同世界文明交流的機會。

而且在福建沿海地區,老百姓是長期以海為田地,嚴格海禁之後,不少百姓就斷了生路。

到了永樂時期,海禁政策雖有緩和,但卻對遠洋航行造船技術,進行了嚴格限制,將原來的海船改為不適合遠洋的平頭船。

在各種嚴厲的海禁政策加持下,福建沿海地區,出現了不少海外逃民的現象。

後面雖然各種局勢的激烈變化,明朝短期調整過海禁政策,史稱隆慶開關。

當時福建下南洋的造船工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建造出大型的遠洋貨船。

這也使得他們有機會能夠在南洋各國之間,構建起了興盛的民間私人海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