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朱元璋確實有過攻打日本的想法,要是此舉成行並且成功,那日本真的得改名瀛州省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
並在同年發起北伐,攻克大都,將蒙古人趕出了中原,正式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地位,中國也進入到了明朝時期。
彼時,咱們的鄰居日本,卻處在一個南北分裂時期。
日本南北兩方勢力分別由後醍醐天皇建立的吉野朝廷和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統治,史稱日本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程度僅次於戰國。
南北分裂的背景下,諸侯們戰亂不斷。
而為了維持戰爭,許多日本封建主將目光投向了富饒的華夏,他們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走私甚至搶掠活動,這完全是強盜行徑,所以他們被稱為倭寇。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們一心逐鹿中原,自然是無暇顧及倭寇。
甚至於江浙地區的起義軍首領張士誠還和倭寇們合作,這使得東南沿海的倭患愈發的嚴重,百姓民不聊生。
後來,即使是明朝建立,倭寇依然沒有收斂,從山東到福建,四處可見倭寇侵擾的身影。
朱元璋可不是什麼好脾氣,估計早就想收拾這些倭寇了,但由於新朝初立,天下還未平定,尤其是北元勢力一直還虎視眈眈。
當前局勢下,如果貿然和日本開戰,不是太合適。
於是,朱元璋選擇了外交交涉,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就派了使者出使日本,希望他們能管管。
這北邊的室町幕府還好一點,答應了明朝的請求,甚至還表示願意出兵和明軍一起打擊海盜。
可這南邊的吉野朝廷可就不舒服了。
由於倭寇大都出自南部番,為其帶回了大量的財富,是吉野朝廷對抗北朝的堅強後盾,所以從利益上講,南朝是不願意打擊海盜的。
當然了,畢竟不占理,明面上怎麼也得應付一下吧。
可是這南朝掌權者懷良親王脾氣很大,完全不把明朝放在眼裡,不僅囚禁了明使楊載和吳文華二人,還殺殺掉了使團中的其他五人。
最終讓兩位使者帶信回去,稱如果明朝向日本出兵,日本人將奉陪到底。
順者未必其生,逆者未必其死,有何懼哉?
俗話說得好,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更何況人家隻是來談判的,於情於理,都不應該下此毒手。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這懷良親王,朱元璋這封國書寫得也有問題:
如臣則應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
如確為盜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而鎛其王。
意思很明顯,你們聽話稱臣就行了,不聽就等著挨打吧!
懷良親王本身就是個暴脾氣,看到這樣的國書,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臉色。
畢竟之前元朝忽必烈那麼強,他們都沒給什麼好臉色。
朱元璋應該是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並沒有因此向日本開戰。
而是在第二年派遣使者繼續同懷良親王交涉。
這次出使日本的是萊州府同知趙秩,頗有外交手段,一番唇槍舌戰下,竟讓那懷良親王服了軟。
日本對秩禮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最終,懷良親王表示願意稱臣上貢,與中華交好。
不過,懷良親王這個服軟隻是流於形式,倭寇這個核心問題並沒有解決。
當時南朝和北朝在九州爭鬥得很厲害,消耗也很大,他們是不會放過倭寇這一巨大的獲利手段。
至於懷良親王這個稱臣的行為,其實也不吃虧,因為向明朝朝貢的收獲遠大於付出,明朝是會給出賞賜作為回禮的。
當初瓦剌人之所以要和明朝開戰,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想增加朝貢次數,從而獲得更多的賞賜。
總之,懷良親王拿了好處卻不辦事兒,這讓朱元璋大為惱火。
於1381年遣使,責備日本方面治寇不利,並威脅要攻打他們。
爾等小小屬國,坐井觀天,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肆毀鄰邦,縱民為盜。
無乃構嫌之源乎?
此時懷良親王雖然已經退隱,但這吉野朝廷依舊很強硬,心道翻臉就翻臉,並回信把老朱給罵了一通,說老朱你隻是中原的主人,我們這裡你說了不算,你也不是宇宙的主人,別指手畫腳的。
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
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宏,作諸邦以分守。
朱元璋肺都快氣炸了,史載『帝得表慍甚』,旋即就要點兵東征,一舉踏平這蕞爾小國。
當然,這隻是朱元璋的一時之想法,後來很快被他自己否定了。
原因很簡單,就是不劃算。
當時朱元璋雖然已經稱帝十四年了,天下也基本統一,但是明朝的形勢並不算穩定。
首先,朱元璋戡亂各地,一統全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需要休養生息。
此外,北元勢力依舊是明朝心腹大患,朱元璋一直沒有放棄北伐,所以朱元璋的軍事目標是北元,而不是日本。
再者,忽必烈的前車之鑒擺著那裡,當年元朝兩次東征,聲勢浩大,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勞財傷民。
而且元朝通過這兩次東征發現,那彈丸小島真心沒啥搞頭,啥資源都沒有,生產力還落後,就算征服了,自己沒太多賺頭。
最後還有一點,日本當時不是和明朝敵對,至少北邊的室町幕府是和明朝交好的。
而且當時的環境是北朝占據優勢,統一日本有望,南朝隻不過是在困獸猶鬥,覆滅隻是時間問題。
對於這種將亡之國,朱元璋也懶得搭理。
果不其然,京都的室町幕府逐漸對南朝政權形成壓倒性優勢,最終在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統一南北。
統一後的幕府十分需要與明朝開展朝貢貿易,獲取豐厚的商業利潤,於是對明政策趨向於緩和友好,在約束倭寇一事上也多少對明朝有過積極的回應。
所以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朱元璋最終還是放棄了攻打日本。
至於有說法稱是劉伯溫勸阻,這是有問題的。
因為朱元璋和日本南朝的罵戰,正經是在洪武十四年,此時的劉伯溫早在洪武三年就告老還鄉,並於洪武八年患病去世。
他不可能從墳堆裡面爬出來勸阻朱元璋。
頂多是在明朝初年,就懷良親王殺使者一事勸勸朱元璋。
但歷史上並沒有相關記載,而且就明朝初年的環境而言,打日本更是不可能。
即使劉伯溫不講話,朱元璋也不會無腦到如此的窮兵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