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大開殺戒,開國功臣接連遇難,為何唯獨湯和能得善終?《網路歷史》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句話是那些開國功勛們所忌憚的,擔心功高震主,威脅到了統治者的安全,而被統治者殺掉。

要飯乞討出生朱元璋自然也是明白這個道理,而且肯定比別的帝王更有體會。

因此,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以後,當然要防范皇權流失。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大殺開國功臣,藍玉、李善長等,無一幸免。

而湯和卻是能逃過此劫,壽終正寢,得以善終,在當時來看,頗為難得。

或許有人會問,湯和是誰?

其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發小,湯和和朱元璋從小就在一起玩耍,二人曾經一起給地主放過牛。

兩人一起放牛時,湯和曾經因為沒有飯吃餓昏。

朱元璋為了給他補身體,直接將地主家的牛殺死,還要獨自承擔責任。

最後二人參加了起義軍,朱元璋還是湯和介紹的,湯和比朱元璋更早的進入紅巾軍,並擁有了一定的權力,之後他便讓朱元璋也加入自己,這才有了朱元璋的後來加入郭子義,借助郭子義的勢力建立了明朝,可見,湯和就如同朱元璋的伯樂,對他有恩情,這也是一向狠辣的朱元璋沒除掉他的原因。

可以說湯和是朱元璋生命歷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

跟隨在朱元璋身邊時,湯和也為朱元璋立下不少功勞,不僅僅多次打退了元軍,最後還成為了元帥,在軍中享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發小並不能成為朱元璋不殺湯和的主要原因。

因為藍玉、李善長這些人和朱元璋關系都不錯,但朱元璋一樣沒有放過他。

而湯和卻是衣錦還鄉,壽終正寢。

特別是作為大明開國功臣,朱元璋在其死後被追封湯和為東甌王,謚號『襄武』,光宗耀祖。

湯和很善於捕捉朱元璋的心思。

湯和與朱元璋是發小,它非常清楚朱元璋是什麼人。

在朱元璋成為皇帝後不久,湯和就想要遠離朝廷,回到家鄉。

而且他曾多次經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的想法,自己對於權力並沒有很強的渴望,來表明自己對於朱元璋的絕對服從。

於時,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魏國、曹國皆前卒,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

和以間從容言:『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立賜鈔治第中都,並為諸公、侯治第。

所以朱元璋一直很信任湯和,與他比較合得來。

從湯和這個人來看,他做事小心謹慎,從無半點逾矩之處,在明朝建立之後,就想要隱退,從不貪戀權力和財富。

湯和不爭功不托大。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對功臣們進行封爵的時候,很多人都得到了分封,但是湯和並沒有獲得爵位。

洪武五年的時候,朱元璋也隻是封湯和為中山侯。

按照湯和所建立的功勞,他理當列入第一批封爵的人。

而且就算給他『公爵』,也不為過。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給他。

朱元璋沒有給他,他也並不計較,而是繼續作為徐達的副將,跟隨朱元璋北伐蒙古人。

直到回來後,他才獲得分封,還是個『侯爵』,他卻也並沒有計較。

不像藍玉、胡惟庸那樣,經常標榜自己的功勞。

也不像李善長那樣,說話做事兩面三刀,對朱元璋不忠誠。

他從不以功臣自居,並且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

他知道,在他的身邊肯定埋伏了許多朱元璋的耳目。

不結交一下地方上的官員。

或者是問一些政治類的話題,他每天隻是做一些放松自己愉悅身心的事,讓人覺得他老了隻貪圖享受什麼別的事都不想管。

到了湯和晚年,行事作風比以前更加謹慎,朝廷中的事情從來不會帶到家裡,國事也不會泄漏半分,口風非常嚴謹。

遇到朱元璋給他賞賜時,湯和隻會開開心的接過,然後分給家裡的鄉親們,用微薄之力改善大家的生活。

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泄。

媵妾百餘,病後悉資遣之。

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見佈衣時故交遺老,歡如也。

當時公、侯諸宿將坐奸黨,先後麗法,稀得免者,而和獨享壽考,以功名終。

在功成名就的情況之下,湯和是非常清醒的的,所以便早早的安排自己的後路,退出了權力相爭的朝廷,這是湯和保全自身最重要的原因。

湯和是在洪武二十一年提出告老還鄉的。

這時候,朱元璋由於身體衰老,對功臣們非常擔心。

有了希望功臣們能夠卸掉權力,告老還鄉的想法。

但是,那時候並沒有人動。

也恰恰在這時候,湯和提出了告老還鄉的想法。

這時候,湯和其實才60多歲,並不算老。

他這個時候提出,顯然是一種姿態,給大臣們做出一個信號。

可以說,他這樣做,幫了朱元璋很大的忙,讓朱元璋非常的高興,專門在宮中賜宴,還讓人在鳳陽為湯和修建了府邸,湯和主動的辭職回鄉,讓朱元璋對他的好感增加,沒有權位的湯和讓朱元璋放心了。

朱元璋是在晚年的時候,由於自己的孩子比較懦弱,所以怕一些老臣奪取他辛苦得到的江山,所以才會殺掉大部分的開國老臣。

此時的湯和已到暮年,縱有野心,也無力再去這混亂的朝局,再加上當時湯和病重,已不能下床,朱元璋親自看過他以後,確定湯和已經不會威脅到明朝的穩定,於是也就沒有殺掉他。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那些被殺的開國功臣,大都是不願意放棄權力。

而對於帝王來說,這些人功勞太大,長居朝中,無疑會有功高震主之嫌疑,始終是個威脅,猜忌之下,很容易發生問題。

而只要是不貪戀權力,激流勇退,那麼一般都能有個好結局。

像范蠡住越王勾踐稱霸之後,就帶著西施走了;張良輔佐劉邦之後,就僅僅只要了一個留侯的虛位,暢遊天下去了。

湯和,顯然也是和他們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