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網路歷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之亂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比如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當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發了『三藩之亂』。

對於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廣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

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占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對明朝的取代。

不過,等到清朝一統天下之後,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從而割據一方,不利於清朝江山的穩固。

甚至,三藩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成為了清王朝內部的極大不安定因素。

所以,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輕的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決定,戰爭爆發。

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入雲貴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結束。

那麼,問題來了,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雲南平西王吳三桂

雖然我們常說『三藩之亂』,但是,實際上,這場藩王造反的主要人物,顯然就是吳三桂。

對於吳三桂來說,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於昆明。

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雖然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三藩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在封建王朝之下,藩王始終是朝廷的重要威脅。

而就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自然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三藩問題。

於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一開始隻是自封周王,沒有稱帝。

但是,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值得注意的是,吳三桂稱帝的時候,三藩在和清朝的較量中,實際上已經處在下風了。

換而言之,吳三桂之所以在這個時候稱帝,一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平生夙願,二是想要提振己方的士氣。

當然,吳三桂稱帝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的背景下,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吳三桂在衡陽因病去世,也即其是病死的結局。

在吳三桂病死之後,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對於吳三桂來說,如果沒有在公元1678年病死的話,那麼,其最終的結局,自然會被清朝朝廷處死,也即康熙皇帝無疑不會放過吳三桂的。

廣東平南王尚可喜

雖然尚可喜是三藩之一,不過,尚可喜並沒有響應吳三桂的造反,而是堅定的站在清朝這一邊。

在吳三桂正式起兵之後,南方群起響應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雲南、貴州、福建、江西、廣西等地皆為吳三桂統轄;廣東平南王麾下將領也有劉進忠、祖澤清等多人舉兵響應,沿海群島並起。

尚可喜堅持效忠清室,以廣東彈丸之地牽制十餘萬叛軍無法全心北上,為清朝平叛創造有利條件。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發兵圍困其父府邸,奪取王府的兵權,從而響應吳三桂叛亂,尚可喜聞變後欲懸梁自盡,被左右救起。

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

因此,考慮到尚可喜的年齡,他應該和吳三桂一樣,都是病逝的。

同時,就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也不是一心跟隨吳三桂造反。

在響應吳三桂起兵之後,尚之信不久又悔罪自歸,襲封平南親王,鎮守廣東。

康熙十七年《1678年》,詔命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興,皆托詞不赴。

據守廣東,對清廷和吳三桂均持觀望態勢,也即尚之信希望保持一個中立的立場,從而待價而沽,以此獲得更大的利益。

不過,眾所周知,這樣的墻頭草,顯然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消滅吳三桂殘餘勢力之前,康熙將尚之信下旨逮問,縛送京城,隨即賜死,家屬皆赦免。

對此,在筆者看來,清朝之所以沒有追究尚之信的家人,不是因為尚之信本人,而是因為他父親尚可喜為平定叛亂做出了重要貢獻。

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最後,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詔撤『三藩』,導致吳三桂起兵反清。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殺福建總督范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

耿精忠反叛令朝廷感到驚訝。

當然,本著恩威並重的策略,康熙帝一面派兵進閩,下詔削精忠爵,並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勸諭精耿忠改過自新,剿滅鄭經,繼續鎮閩。

對於康熙皇帝,為了集中精力對付吳三桂,顯然是希望耿精忠可以棄暗投明的。

如果耿精忠真的順應這一趨勢的話,或許可以獲得善終的結局。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耿精忠想要一條路走到黑。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軍進取江山,破仙霞關,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

十月,朝廷命大將軍傑書遵詔招降耿精忠。

值得注意的是,耿精忠降清後尚蓄逆謀之心,被部下暗中告發。

而這,自然激怒了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於是康熙帝下詔將耿精忠及其心腹死黨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遲處死。

因此,對於清朝初期冊封的三位藩王,耿精忠因為是被凌遲處死的,所以其結局可謂最為淒涼了。

當然,清朝朝廷不是沒有給耿精忠機會,如果耿精忠沒有響應吳三桂的叛亂,或者在歸降清朝後沒有繼續心存謀反的意圖,都不會是被凌遲處死的下場了。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