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也是明朝第五位皇帝。
他從小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
很早就被祖父立為皇太孫,他多次隨朱棣征討蒙古,並且有不俗的表現。
唐宣宗忠厚老實,在任期間,任人為賢,勵精圖治,使得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他和他的父親的統治的11年,被稱為『仁宣之治』。
盡管明宣宗是位明君,但他上任之初也做過糊塗事,主要體現在後宮上。
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後孫氏是鄒平人,其幼年一直在永城度過。
孫氏天生麗質,又聰明伶俐,小小年紀已經名動一城。
10歲時,經過彭城伯夫人、張太後母親等人的提議,她被選入內宮撫養,成為太子朱瞻基擇配的人選。
孫氏雖然出身比較低,但是她面貌姣好,深諳說話辦事之道。
明成祖朱棣及太子朱瞻基都十分喜愛她。
由於明成祖的皇後就是鄒平人,明成祖覺得同一個地方出兩代皇後會讓外成的權力坐大,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於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時候,明成祖重新降旨給心愛的皇朱祁鎮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請求立他為皇太子。
胡皇後賢惠通達,主動表示應早定國本。
按照明朝皇位傳承的嫡長子繼承制,皇後親生的兒子才是最佳人選。
雖然此時胡皇後沒有子嗣,但她年輕,日後可能會有皇子。
因此,馬上立朱祁鎮為皇太子明顯有些操之過急。
而宣宗不願意再等,於次年二月冊立不滿三個月大的朱祁鎮為皇太子。
朱祁鎮是明代冊立的太子中年齡最小的。
朱祁鎮成為太子後,母以子貴,他的生母孫貴妃的地位水漲船高。
即便如此,宣宗要更立皇後也頗費了一番周折。
他先是召見了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人商議更立皇後之事,但諸位大臣都認為胡皇後沒有過錯,不應廢去。
後來,眾位大臣見宣宗心意已決,便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宣宗要保證『無過而廢』的胡後仍然能夠在宮中享有不亞於從前的待遇;二是建議宣宗好言開導胡皇後,讓她自己上表請求辭去中宮。
這一辦法得到明宣宗的首肯,而胡皇後自知大勢已去,便應允辭去中官。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宣宗發佈敕書,廢胡皇後,立孫貴妃為皇後。
張太後十分同情胡氏無故被廢,又欣賞她的賢惠,因此經常將她召到清寧宮中,和自己一同居住。
當時,對於胡皇後無故被廢,時人聞之都很不理解,議論紛紛,非常同情胡皇後。
數年後,宣宗也順生悔意,曾說『此朕少年事』場。
發生在明宣宗時期的廢後事件這樣充滿悲劇色彩地開場和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