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高考為何要分省嗎,源頭就在這明朝初年地『血榜案』。
其實這件事情的起因並不是針對陳安個人,他隻是被受牽連,無辜受罪。
那可是朱元璋時代啊,開國功臣都跟砍瓜切菜似的,你一個小狀元被殺,那再正常不過咯。
事情發生在洪武三十年,明朝和往常一樣舉行了最高規格的科舉考試,想要為帝國選拔新一批的人才。
而正是在本次的考試之中,一名叫做陳安的書生高中狀元。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古代中狀元那可是不簡單啊,絕對的光宗耀祖。
陳安也是春風得意,這個福建長樂市營前鎮的貧寒才子,寒窗苦讀十數年,終於魚躍龍門,現在隻等著朝廷安排了官職,自己好福建顯擺一下。
但事與願違,科舉揭榜以後沒多久,有很多來自北方的考生和朱元璋來了個聯名上書,上書的主要內容就是說考官有徇私舞弊的行為,因為發榜所錄進士宋琮等52人,竟全是南方人.接著殿試狀元陳安也是南方人。
北方舉子一片嘩然,強烈不滿,紛紛指責劉三吾、白信韜因是南方人,故而偏袒南方壓抑北方.北方舉子由群起議論到聚眾鬧事,撕去貢院張掛的錄取黃榜.同時,責問主考官袒南抑北的”大字報”貼滿南京城.禮部官員急忙調兵彈壓,仍然無濟於事.消息終於傳進皇宮,驚動朝廷。
這件事情傳到朱元璋耳朵裡以後,朱元璋也很頭疼,畢竟涉及到南北雙方的地域差別對待。
再當時的明朝,這個可是個大問題,就好比種族歧視。
因為朱元璋當年是在南方得的建立的明朝,而後北伐趕走了蒙古人,一統天下。
南方人自然而然地覺得高人一等,而北方人總覺得矮了一頭,雙方積怨頗深。
因為此事,當時朝堂內部,已經形成了南北兩派,雙方據理力爭,吵得朱元璋心煩不已。
隨後朱元璋下令讓三位考官以及狀元全部參加復審,由專門的核對人員復審本次科舉的改卷情況,還讓這三位考官把北方考生的試卷全部拿出來,所有考卷都必須經過專業人員重新審查。
可是審查的結果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原來考官給出的成績劃分並沒有明顯不合理或者徇私情的地方,北方考生的試卷看起來卻是不能拿到任何名次。
所以這件事最後的判決結果是考官和南方考生無罪,所有的科舉名次依然維持原來的標準。
面對這樣的結果,北方考生們依然不肯罷休,他們通過對復審過程的調查,發現那些考官將水平比較低的北方考生試卷交給了復查人員,看起來像是故意打壓北方考生《其實是考官們想盡快解決掉這件事情,不想讓朱元璋參與時間過長,就算拿出北方優等試卷,他們也比不過南方考生》,北方考生團體又聯名給朱元璋反映了這件事情。
朱元璋在得知消息以後,立馬就覺得非常生氣,畢竟自己的權威受到了二次挑戰,隨後他派出專門的查辦人員核實此事,雖說情有可原。
但是北方考生也沒說錯,他們被審核地試卷並不是最優等,遭到了差別對待。
他們估計也是心虛,害怕萬一真的有缺漏,將哪個北方優秀考生給落掉了,到時候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這本來莫須有的事,這樣做反倒是將罪名落實了。
這下就算是朱元璋也幫不了他們了,他必須要有所行動,來給北方考生一個交代。
沒辦法,這已經不是是非對錯地問題了,而是涉及到立場。
如果他輕判,肯定會落天下人以口實,說南北區別對待。
當時天下雖定,但北方地蒙古人可不老實,一直想著卷土重來呢,必須要安撫北方人地情緒。
所以朱元璋下了重手。
首先,主考的三位官員因徇私和不配合復查兩項罪名被定為大罪,盡皆身死,唯有主考的劉三吾已經84歲了,念其年事已高,最終免死發配戍邊。
沒辦法,誰叫他們自作聰明呢。
而陳安這名狀元也很快受到了牽連,作為本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雖然他很大程度上是憑借自己實力拿下的狀元,但是這時候說這些顯然沒啥用了,因為事件已經被定性,朱元璋需要用南方考生地血來向天下人表明,他很公平。
朱元璋便以『有惑聖覽』這樣一個其實根本沒多大依據的罪名給他定下了車裂之刑,也就是傳說中地五馬分屍,這真的是比竇娥還冤。
你說他陳安幹嘛了,老老實實考個試,就算是有誤判,那也是考官幹的。
他一屆寒門,無權無勢,怎麼會有瓜葛?
話說回來,站在朱元璋地角度,這事兒確實是不好解決。
沒辦法,如果秉公辦理,北方士子那是肯定不服。
而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一個教育差距,那時候地北方早已不是唐宋時期地北方了,特別是在元朝地野蠻統治過後,經歷了一系列地戰爭,其教育水平完全跟不上,相較於南方差距不小。
這也是為何上榜者多是南方人。
當然了,出題者,考官這些也占有很大因素,因為其文章風格,作答模式,肯定是南方考生占優。
這不是舞弊,是正常地客觀原因。
這就好比高考,內蒙考生,去考江蘇試卷,那是真的夠嗆。
沒辦法,雙方的教育水平有差距,你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
想要公平,那就是幹脆將南北兩方分開劃片,出難度不同的考題,設置不同的標準。
為什麼高考分省,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