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少有藩王造反?《皇明祖訓》裡說得很明白。《網路歷史》

朱元璋是一個喜歡考慮長遠的人,他基於自己的理解,處於保障皇權和訓誡子孫的目的,主持編撰了一套類似於當代憲法的制度標準,稱之為《皇明祖訓》,要求後世帝王,必須按照這個標準來。

最為出名的便是繼承人制度,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2.0版,『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將嫡長子的地位最大化,完全杜絕了,皇子爭位,內耗國力的這麼一個可能性。

當然,這僅僅隻是其繼承人制度的那麼一小部分,朱元璋考慮得很長遠也很仔細,他所定得規矩並不是僅僅隻有皇位傳承,還包括了其他藩王的傳承,應該傳誰、怎麼傳,遇到沒有嫡長子或者無子早逝這樣的特殊情況該怎麼辦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朱元璋都給出了解決辦法。

接下來我便參考《皇明祖訓》,並結合一些例子,來了解一下明朝如何安排自家這龐大的宗室。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朱元璋定下的明朝爵位制度。

朱元璋這個人對於外人很無情,但對於自家孩子,那估計是歷代帝王世家中最有人情味兒的了。

朱元璋對於老朱家的人,爵位給的很高。

《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他規定,嫡長子是太子,其餘兒子全是親王,按長幼排序。

這裡的親王也就是藩王,待其成年之後便可前往封地就藩,換句話說就是去享福了。

親王的待遇很高,每年的俸米乃是一萬石,這個量差不多是三千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糧食。

而且在朱元璋時期,親王還領有護衛軍,少則三千,多則九千,頗有權力。

但後來這些特權被朱棣取消了,基本上藩王隻管享福,沒有什麼權力。

當然,『嫡長子繼承制』2.0版在親王這裡依舊適用,即親王的嫡長子為第一繼承人,也就是世子。

其餘的兒子全部封為郡王。

他們只要年滿十歲,一律按照這個標準授爵。

這個郡王爵位,相對要低一等,歲米也就二千石。

至於郡王的兒子,依舊是這麼一個順序,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其餘兒子爵位降一級,為鎮國將軍。

其後依次則是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

爵位和俸祿依次下降,當然,這也不是完全沒有底線,不然發到後面,那些朱家子孫就沒多少皇糧可吃惡。

所以爵位是到六世而止,六世及一下,全部是奉國中尉,有歲米二百石,也不少了。

當然了,如果遇到沒有嫡長子或者無子早逝這樣的特殊情況該怎麼辦呢?

《皇明祖訓》是這樣規定的:

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

也就是說藩王三十歲的時候如果還沒有嫡子,庶子們還是郡王,意思就是再等等,說不定還能生;如果五十歲還沒有,那估計是沒希望了,那就在庶長子裡面選一個吧,這還是所謂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總之呢,朱元璋是給子孫後代們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特別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一條,乃是國本之中的國本,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更改。

比如萬歷皇帝之所以數十年不上朝,其原因就是自己不想立長子為太子,但卻又不能違背祖訓,因為底下的大臣們不同意。

最終萬歷皇帝還是沒辦法,隻能是遵循祖訓。

而正是因為制度被切實有效的遵循,其很好的解決了一個皇子奪嫡,自家人打架這麼一個歷史性難題。

至於藩王在外,擁兵自重,從發生靖難之役這樣的諸侯作亂事件,朱元璋也沒想到。

但這個問題後來被朱棣給解決了,他大力削藩,拿走了藩王們的治軍參政之權,以此消除了藩王擁兵作亂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發現,在靖難之役後,明朝二百多年裡,基本上沒有發生過什麼諸侯作亂的事情。

唯一一次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寧王造反,但由於實力太弱,被輕松平定。

所以對於明朝的藩王制度,後世評價頗高。

比如《清史稿》便如此評價:

『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史稱其制善』

但話說回來,明朝的藩王制度,還是有弊端的。

那就是因為所有皇族子弟都是由國家養著,最差的也能每年二百石歲米。

這導致隨著事件的流逝,朱氏皇族開枝散葉,人口暴增,王爺遍地走,宗室多如狗。

其對於國家造成的負擔越來越重。

他們個個養尊處優,雖然沒有實權,但待遇很高。

換句話說,就是朝廷養著一群閑人,不幹事不說,吃得比誰都還多,與蛀蟲無異,久而久之,國家定然是不堪重負。

而且藩王們大量的封地,搶奪了老百姓的生存空間,降低了朝廷對於各方的可操作性。

比如明朝末年被李自成烹殺了地福王,其因為當年萬歷皇帝寵愛,得了大量地封地田產。

史載:

『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陽富於大內』

而當時河南陜西大旱,百姓民不聊生,餓殍遍地人相食,朝廷空虛拿不出糧食賑災,福王卻無動於衷,鬧得是民憤四起。

由此可見,明朝最終的滅亡,與藩王們空耗國力是有著一定聯系的。

明朝後期,內憂外患嚴重,朝廷每年賑災、軍餉等等負擔,已經是難以為繼。

而背後還有這這麼一群蛀蟲在吸血,如何不亡?

對此,清朝後來吸取了一定教訓。

首先在爵位上,將明朝的六十八等,改到了十二等,而且采取降級措施。

即親王的兒子襲爵要降一級。

世子可能就是郡王、庶子可能就是貝勒了。

這等於是在變相的減少封爵的人數和待遇支出。

至於待遇上,俸銀祿米都還是不少,但是他們幾乎沒有封地,大都待在京城。

雖然都是朝廷養著,但開銷花費,甚至於對於國家地影響,都被降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