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巔峰時期,總兵力是清軍的兩倍,為何最後還是失敗了?《網路歷史》

吳三桂之所以最終會失敗,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是因為關鍵時刻吳三桂去世,導致麾下軍隊群龍無首,失去了指揮。

二是因為聯軍內部,並不算團結,大家之前聯合反清,隻是迫於無奈,等到清朝開始對這個反清聯盟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時候,聯盟內部就開始各自心懷鬼胎,甚至互相殘殺。

有這樣一群隊友,吳三桂不光需要對付清軍,有時候還需要對付來自隊友的進攻,最後自然就打不過清軍了。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當年吳三桂投降清朝的時候開始說起。

明朝末年,隨著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徹底滅亡。

李自成入城的時候,當時吳三桂正擔任山海關總兵,在山海關駐守防禦清朝。

而他的家人,則是全都留在了北京。

而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對吳家人非常不客氣,甚至還把吳三桂的父親抓了起來,用來威脅吳三桂。

此後,得知家人遇難的吳三桂,憤怒到了極點。

為了給家人報仇,吳三桂直接聯系了清朝那邊,放清軍入關,幫他一起對付李自成。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這段時間裡,清朝那邊其實也不太平。

當時清朝的第一位實際意義上的皇帝,皇太極,忽然去世。

皇太極去世後,幼主福臨即位,這就是順治皇帝。

而順治皇帝登基之後,因為年齡太小,所以高層鬥爭非常復雜,後來大權則是完全落入了攝政王多爾袞手裡。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多爾袞收到了李自成的邀請,而後迅速率軍入關,最後在山海關地區,擊敗了李自成。

此後,清軍開始不斷南下,接下來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逐漸攻取了整個中原。

在清軍攻占中原的這個過程當中,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武裝,無疑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因為清朝在入關之前,人口其實並不算多。

後來能夠占據整個中原,這些漢人武裝絕對出力甚多。

尤其是在明朝統治根基相對較深的南方,如果沒有這些漢人武裝輔助,清軍幾乎根本不可能占領當地。

如此一來,這些漢人武裝在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自然也擁有了一定的勢力范圍。

尤其是到了順治在位後期,隨著南明政權基本被平定,幾個麾下勢力強大的明軍降將,幾乎都被清朝封王,而且在南方擁有一定的實際控制范圍。

在這其中,勢力最強大的,就數割據雲南的吳三桂了。

剛剛打垮南明政權的吳三桂,權勢恰好達到頂點。

當時整個雲貴地區,都要受吳三桂的轄制。

而且雲貴地區的軍事指揮權、司法權、行政權等一系列權力,都在吳三桂的手裡。

此時的雲貴地區,除了名義上還處於清朝的勢力范圍之內,幾乎已經可以說是完全獨立出去了。

對於這樣的吳三桂,清朝中央自然不可能不防。

所以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裡,清朝中央一直在極力削弱這些漢人王爺的權力。

先是拿走了他們的司法權和行政權,對他們各自轄境內派遣中央官員,然後又利用財政手段,削減吳三桂等人手中的兵權。

如此,到了康熙皇帝正式掌權之後,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王爺們,權力其實已經被限制了很多。

但同時,隨著這些漢人王爺在各自轄境內,駐紮的時間越來越長,在當地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也越來越強。

所以,康熙即位之後,就必須著手清理這些漢人降將了。

最開始的時候,康熙皇帝采取的手段,還比較溫和。

吳三桂等人提出了一大堆的條件,但基本上主要還是以錢和待遇為主,而清朝中央這邊,開始的時候答應的也很痛快。

雙方唯一爭論的焦點,就在於給多少錢的問題。

但問題是,隨著談判逐漸進行,這些漢人降將漸漸發現,清朝中央其實根本沒有給錢的打算,隻是以此作為一個借口,想要削減他們的勢力,或者逼他們造反。

而清朝中央也發現,這些地方軍閥不是真心想要解散自己的個人武裝,而是有獨立造反的傾向。

如此一來,雙方自然就徹底談不攏了。

而談不攏的結果,就隻能是戰爭了。

公元1673年十一月,就在削藩工作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吳三桂悍然起兵,首先誅殺了雲南巡撫,以及雲南境內所有被清朝中央派來的官員。

此後,吳三桂又揮師進入貴州,很快就拿下了貴州全境。

在控制了貴州的同時,吳三桂又派遣軍隊進入湖南,直接殺向荊襄地區。

在吳三桂起兵的同時,企圖漢人降將,也紛紛開始起兵。

這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福建的靖南王,以及廣東的平南王。

再加上吳三桂這位平西王,一共三位藩王,所以歷史上便將這場叛亂,稱之為三藩之亂。

但實際上,除了三藩之外,同時起兵的還有四川的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的羅森、孫延齡,陜西的王輔臣,河北的蔡祿。

這些漢人降將,同時起兵。

一時之間,整個清朝超過一半的領土,都燃起了戰火。

尤其是南方,長江以南更是被叛軍占據了大半。

就連緊鄰北京的河北地區,都開始出現叛軍。

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朝中央,到底面對著多大的壓力。

據後世史學家統計,當時這些叛軍所統領的軍隊,總數接近清朝中央所控制軍隊數量的兩倍。

在軍事實力上,其實要完勝清朝這邊。

如果這些漢人降將,能夠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清廷,那接下來的歷史,估計就沒有清朝什麼事情了。

但問題是,這些漢人降將,之所以願意共同起兵,主要還是為了對抗清廷的削藩政策,不願自己的利益受損,而不是真的為了反清復明。

這種不牢靠的利益關系,註定叛軍看起來勢大,但內部卻矛盾重重,不可能一致對外。

這就給了清廷對叛軍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機會。

接下來,清朝中央首先派遣精銳,在湖南地區拖住吳三桂,同時拖住實力較強的平南王和靖南王。

三藩被拖住之後,清廷就開始集中力量,去對付其他勢力較小的降將。

有的直接派軍隊掃平,有的則是進行招撫。

在清廷的分化瓦解之下,很快,原本聲勢浩大的三藩之亂,就被平定了小半。

隻剩下實力最強的三家,還在和清廷對抗。

但接下來,就算是這三家,也不可能同心協力,彼此之間甚至還產生了很大的沖突。

如此一來,這些隊友非但沒有幫到吳三桂,反倒是阻礙了吳三桂的發展。

當然,作為軍中老將,吳三桂事先也不是沒想到這一點。

原本在吳三桂的計劃當中,其他漢人降將,基本上都是炮灰,最大的作用就是盡量拖住清廷的步伐,給自己爭取一些時間。

按照吳三桂的計劃,占領雲貴地區之後,接下來吳三桂大軍會進入湖南,占領荊襄地區,依靠長江天險阻擋清軍。

拿下長江天險之後,下一步吳三桂會去攻略四川,然後以四川為跳板,攻略關中。

反正這些地方,當時都有不少漢人降將勢力,完全可以接應吳三桂。

但吳三桂怎麼都沒想到,他的這個計劃,還沒打出湖南,就徹底打住了。

為了拖住吳三桂的步伐,當時清廷這邊,派遣了大量軍隊,駐守在湖南這邊。

再加上吳三桂集團內部,除了吳三桂本人之外,幾乎沒什麼特別能打的猛將。

而吳三桂本人稱帝之後,又不能隨意外出征戰。

所以,吳三桂的軍隊,在湖南浪費了很長的時間,還沒取得什麼顯著的戰果。

反倒是清朝那邊,逐漸清理掉了其他反叛勢力,開始集中力量,前來對付吳三桂了。

眼見如此,吳三桂也坐不住了。

公元1677年,吳三桂親自率領軍隊,進入湖南作戰。

不得不說,吳三桂本人的指揮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隨著吳三桂開始接手湖南戰事,清軍在湖南地區開始節節敗退,逐漸落了下風。

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吳三桂本人卻忽然病死了。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吳三桂,因為戰事不順心情煩躁,再加上湖南地區氣候炎熱,所以沒過多久,吳三桂的身體就開始出現各種問題,逐漸病重了。

臨終之前,吳三桂雖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開始做出各種佈置。

到了這個時候,吳三桂這邊另一個巨大的問題,就凸顯了出來。

吳三桂唯一的兒子,之前一直在北京做質子。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他的兒子直接被清廷殺掉了。

所以吳三桂臨終之前,隻能讓自己的孫子接班。

而當時吳三桂的孫子,僅僅隻有13歲而已,根本控制不了局面。

所以,吳三桂去世之後,清廷很快就轉守為攻,原本湖南境內剛剛有點起色的局勢,也開始峰回路轉。

此後兩年裡,吳三桂集團不斷敗退。

兩年多以後,清朝中央軍攻入雲南,兵圍昆明。

經過兩個多月的圍困之後,最終吳三桂的孫子隻能開城投降,而後被押往北京處死。

至於其他兩個藩王,早在吳三桂被平定之前,就已經先一步被清朝中央給滅了。

縱觀三藩之亂被平定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三藩之亂剛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這邊確實占據了很大的優勢。

但內部不團結的矛盾,也為吳三桂的失敗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

而後來的湖南戰爭,又拖住了吳三桂過長的時間,致使他錯過了很多機會。

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吳三桂本人在關鍵時刻,忽然去世。

如果吳三桂能多活幾年,或許局面還能有所轉機。

畢竟吳三桂本人,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但隨著吳三桂去世,接下來又是後繼無人的局面。

到了這個時候,叛軍的失敗,其實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

說到底,別看三藩之亂開始的時候挺嚇人,但因為內部矛盾的存在,從一開始,這場叛亂其實就沒多少成功的希望。

至於軍隊的多少,其實隻是一個表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