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高的人未必情商高,比如雍正;情商高的人智商一定不會太低,比如高俅。
解縉何許人也?
解縉從小就是個少年天才,他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個書香世家裡,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的進士,曾官至東莞縣尹,父親解開是二魁胃監、五知貢舉,拒絕朝廷官職,潛心於培養人才;母親不僅賢良淑德,而且還同書史尤擅長小楷和音律。
在如此基因和家庭環境的加持下,謝縉5歲通詩文、10歲過目不忘出口成詩、12歲閱覽群書知文答意、13歲五經四書倒背如流、20歲參加鄉試奪得第一、21歲參加科考奪得第七、22歲參加殿試名登二甲、23歲入朝為官名滿天下。
真可謂:『出生天才,年少成名』。
單從智商方面來看,解縉的學習能力爆表、記憶能力出眾、理解能力高出普通人數倍,簡直就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文科天才。
然而智商指數100+的謝晉,情商卻是負數。
解縉自小便沉浸在書海之中,整日讀書練習、背詩寫文、以書為友、長伴紅燭。
可以說解縉的童年時期、青年時期幾乎是在孜孜不倦的讀書學習中度過的,像解縉這種人我們通常叫他『書呆子』。
因為解縉的腦袋中雖然裝載著千篇萬篇的錦繡文章,但他卻不懂哪怕一丁點人情世故。
初入官場的解縉鋒芒畢露,他多次口無遮攔的針泛弊政、彈劾大臣,極力把自己塑造成一朵『政壇白蓮花』的形象。
俗話說:『人至察則無徒』。
很顯然飽讀詩書的解縉並不懂得這個道理,解縉的言行得罪了不少權臣貴戚,招來了滿朝文武的不滿,幾乎人人都想把解縉驅趕出官場。
愛惜人才的朱元璋為了保護解縉,將他遣回吉水老家,命令解縉閉門修書、修身養性,日後再續君臣之緣。
朱元璋病逝之後,悲痛萬分的解縉進京參加朱元璋的『追悼會』,明惠帝認為解縉一片孝心,準備讓解縉回朝做官。
曾經被解縉彈劾過的右副都禦史袁泰污告解縉『不忠不孝』。
袁泰說解縉有母喪在身,應該在家鄉守孝三年,更何況解縉的家中尚有年近90的父親,解縉更不應該拋下父親遠行進京,此乃不孝。
解縉在母喪期間進京為官,公然違抗朝廷法度,此乃不忠。
明惠帝認為袁泰說的非常有道理,便把解縉貶到了河州作一名小小的衛吏。
朱棣篡位得政之後,對解縉的才華也很欣賞,再度調入京城。
由於解縉的文采出眾、學識淵博,總能幫助朱棣答疑解惑,深得朱棣的信賴與喜愛,解縉從小小的待讀一躍成為翰林侍讀學士《私人顧問》。
朱棣將他調入文淵閣,與黃淮、楊士奇等人入閣參與要務,朱棣還將主編《永樂大典》的重任也交給了解縉,甚至還提拔解縉為內閣首輔,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內閣首輔。
朱棣先後賜其五品官服、金綺衣,『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朱棣之語足見他對解縉的寵信,這成為解縉人生仕途最得意之時。
朱棣皇位坐穩後,就開始考慮太子的人選問題,長子朱高熾辦事沉穩,但身體肥胖,還有腿疾,根本騎不了馬,而次子朱高煦最像自己,弓馬嫻熟,英武過人,在靖難之役中還救國自己,但就是脾氣暴躁。
永樂三年,朱棣召集一眾翰林院學士討論立太子之事。
朱棣寵愛小兒子朱高煦,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其他翰林院學士不敢妄言反駁朱棣的決定,畢竟像這樣帝王家的家事,一般的老油條都唯恐避之不及,而解縉對於官場的規矩一竅不通,他作為正統的儒家學士,堅持立嫡長子朱高熾,理由是祖宗家法不可違。
朱棣聽從了解縉的建議之後,最終選擇立長子為太子。
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的朱高煦從此便記恨上了解縉,朱高煦無下限的挑撥朱棣與解縉的君臣關系。
漸漸的,朱棣和解縉之間出現了信任危機。
由於解縉擔任科考主審期間,連續兩年選拔江西的秀才為狀元,朱高煦聯合數名大臣誣告解縉徇私舞弊。
解縉是江西人士,身為主審的解縉按理說在選拔狀元時應該避避嫌,但他情商太低了,連續兩年選拔江西的秀才,朱棣懷疑解縉以權牟私、建立黨派勢力,便把解縉到廣西做官。
永樂八年,朱棣率軍北征,進京奏事的解縉找不到朱棣便去找太子朱高熾。
太子是個聰明人,沒有見解縉。
朱棣出征歸來後,朱高煦誣告解縉目無尊上、巴結太子、無人臣禮。
由於太子並沒有見解縉,所以朱棣沒有怪罪太子,但是解縉卻打入天牢,也沒說怎麼處置他,解縉就這麼糊裡糊塗的被關了五年。
。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首領紀綱向朱棣呈報罪犯名單,朱棣一眼就看到了上面有解縉的名字,無意的說了一句『解縉還沒死呢』,也沒說要處死他。
但紀綱最會揣摩聖意,回去後就命人好酒好肉招待解縉,並把他灌醉,灌醉,然後扒光了解縉的衣服,把他扔在臘月的雪地中活活的給凍死了。
一代才子因卷入皇儲之爭而被怨殺,實為可惜,但解縉聰明之人總覺得自己很偉大,比別人更有優越感,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落了個被凍死的下場。
解縉的死,究其原因是解縉對自己的『定位』不恰當所造成的,解縉適合當一名學者、作家、教師,而不是大臣。
當然了,這是客觀原因。
主觀上,朱高煦和朱棣這對父子顯然沒朱元璋的度量和眼光。
一個小人心機,一個小肚雞腸,解縉並無越界,更無違法,懲戒警告可以,下獄致死,實在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