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爹叫朱五四,他爺爺叫朱初一,如果再往上查的話不難發現,朱元璋祖上的名字都跟數字有關,這難道是當時的潮流嗎?
很顯然不是,朱家祖上都是貧民沒有受過教育,根本不懂得如何取名,再加上元朝的漢人地位低下,所以漢人以數字取名也是無奈之舉。
當年郭子興不喜歡朱重八這個名字,於是給他取名『朱元璋』,取意『誅元璋』,意為誅滅大元的利器,這名字,再想投降大元都費勁,不考慮地理因素的話,挨打肯定排第一。
朱元璋登基後,有鑒於祖上所取之名太過寒酸而決心為後世子孫的名字進行一番美好的規劃。
當初朱元璋立下《皇明祖訓》,不僅規定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人規則,還對朱家後代子孫的輩分排序做出了規定。
比如朱標一脈就是:
允文遵祖訓 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 師良善用晟;
朱棣一脈就是:
高瞻祁見祐 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簡靖迪先猷。
立家譜排輩分這事兒很常見,但是由於朱元璋他們家乃皇族,家族人口繁衍眾多。
且明朝奉行養豬制度,世世代代,只要是朱家子孫都有爵位俸祿。
這給宗人府的統計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難度,僅僅是名字方面就很容易搞混淆。
於是朱元璋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為子孫取名,即後世子孫的名字的第三個字必須按照順序帶有五行偏旁,比如兒子這一代是木字旁,那麼孫子這一代就是火字旁,重孫子這一代就是土字旁了,以此類推,循環往復。
譬如朱厚熜《嘉靖帝》、朱載垕《隆慶帝》、朱翊鈞《萬歷帝》、朱常洛《明光宗》、朱由校《明熹宗》和朱由檢《明思宗》,他們的名字完全按照朱元璋當初的規定來執行的。
但漢字畢竟有限,而朱家皇族繁衍太快,做為金字塔尖的存在,朱元璋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照這樣發展下去,朱氏子孫的人口數量會急劇飆升,果不其然,到了明孝宗弘治五年,第三代慶成王朱鐘鎰有子女94人,孫子163人,曾孫510人,而慶成王的大兒子也緊隨其後,擁有子女70多人,朱氏子孫的數量滾雪球一般增長。
所以當時朱家子孫所用的字為了不重合出現同名字的情況,創造了不少新漢字。
當時誰都沒有想到,這個獨特的取名方式竟然導致了朱家眾多子孫的名字與十九世紀發現的元素周期表裡很多元素的中文譯名高度吻合。
元素周期表和朱元璋有什麼關系?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周期表,中國近代科學家、化學啟蒙者徐壽則將元素周期表引入到中國。
但是在翻譯元素名稱的時候,徐壽遇到不小的問題。
他翻譯的準則是以化學元素的英文名稱的首字母代表這個元素的發音,在漢字中找相同音的漢字,這個漢字又能代表每個元素這個系的特色,但是找能夠代表元素的漢字是一個大問題。
當時徐壽很可能就是以朱元璋家譜為參考,翻譯出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名。
正如我們上面提到過的,朱氏家族成員中的名都是夾帶五行偏旁的,由於家族成員龐大,分支眾多,為此新造了許多漢字,其中帶金字旁的漢字恰恰符合元素表中的要求。
比如元素周期表中第11位元素鈉的化學符號是Na,是一種堿性金屬,而徐壽發現朱元璋第五個兒子的後人中有一位叫做朱在鈉的,這一個『鈉』字便可以使用,一來這個漢字的金字旁可以反映該符號所代表化學物質的物理性質,二來Na與『鈉』同音,讀起來也便攜好記。
因此,也有人開玩笑說,朱元璋乃是咱們中國的化學教父。
當然了,這也可能是一個美麗的巧合。
因為目前沒有任何的歷史文獻可以證明徐壽曾參考過或者從中受到過啟發,而且當時徐壽翻譯命名化學元素的時候所采用的方法是音譯法,即口譯筆述。
原則就是將化學元素英文讀音裡的第一個音節翻譯成漢字,這就是該化學元素的中文名字,而且對固體金屬元素,一律以金字旁配上該元素音譯後的中文名字,因而就出現了『鉀,鎂,鉻』等字。
帶有金字偏旁的生僻字早在《康熙字典》裡就有過收錄,比如『鉀,鉻,鈷』等。
也就是說,徐壽當年翻譯元素周期表也極有可能參考過《康熙字典》。
當然,撇開這些不談,朱元璋用生僻字給後世子孫取名還有一個更為實際的意義。
眾所周知,古代避諱之風盛行。
所以朱元璋其實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用生僻字給皇子皇孫取名,消除了民間避皇帝名諱的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