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鐵騎天下無敵,為何卻被明朝軍隊落敗?真的是他們不行了嗎?《網路歷史》

很多人都說,蒙古鐵騎在入主中原後迅速墮落,戰鬥力直線下降。

以至於在元末明初之時,被從南方發跡起來的朱元璋一舉擊破。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絕非歷史的全部真相。

否則在元朝北遁之後,為何王保保的隊伍會爆發出那樣的戰鬥力呢?

又為何沒過多少年,蒙古騎兵又再次成為中原的心腹大患了呢?

難道真的是富裕了打不了仗、隻有窮著才能天下無敵嗎?

顯然這都不符合邏輯。

事實上我認為,蒙古騎兵的威力,從始至終都在,隻不過因為一些別的原因,讓他們的戰鬥力顯得不行了。

下面,我們就逐一說一下我認為的那些理由。

第一點、缺乏名將

蒙古鐵騎之所以橫掃歐亞,勇冠天下,本身的單兵戰鬥力確實是一大保障。

但是名將的加持,顯然更加重要。

當年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是那種軍政能力都達到頂峰的人。

他帳下的大將,有四傑、四獒之說,一共是八個人:博爾忽、木華黎、博爾術、赤老溫、速不臺、者勒蔑、哲別、忽必來。

這些人,無一不是天下名將。

尤其是哲別和速不臺,在蒙古第一次西征時表現出的謀略,更是直接碾壓歐洲群雄。

這些之外,成吉思汗的兒子們、孫子們,隨便舉出一個來也是當時名將,比如說兒子輩的佼佼者術赤、拖雷,孫子輩的拔都、拖雷、忽必烈、旭烈兀,全都是深諳戰爭之道的名將。

然而到了元朝衰敗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名將可以拿得出手了。

除了王保保之外,也就是脫脫還能說一下。

在這兩個人的手上,蒙古鐵騎的威力,仍然讓人膽寒。

但是偏偏脫脫又被元順帝自己給整死了,王保保一個人獨木難支。

有句話說得好,一群羊帶領的狼,打不過一群由狼帶領的羊。

所以說缺乏名將,是元朝鐵騎衰敗的一大原因。

第二點、內部失調

元朝的皇帝更迭,和中原王朝不太一樣。

在忽必烈之前,有庫裡勒臺大會能決定大汗人選。

忽必烈之後,皇位也在各個皇子的系統中傳承混亂。

比如說在元惠宗《元順帝》和他的父親元明宗,登基之路就比較的艱難。

簡簡單單的兩代人,中間竟然插了大大小小的四個皇帝!而這種情況,也就造成了元朝皇帝普遍威信較低。

或者說每一個支派之間,不太容易接受另一支派的領導。

同時這也就形成了一個元朝的特色:中央集權比較差,地方集權比較高。

所以在元朝後期,有所謂『政令不出大都』的說法。

而同時,元朝皇帝靠譜的也不多。

尤其是到了最後的那個元惠宗,更是一個前明後暗的典型。

開始階段,受權相伯顏的壓制,想有所作為卻無能為力;伯顏死後,重用脫脫,有了中興之相;但是最後階段,他卻重用奸臣哈麻,同時迷上了做木工活兒和藏密雙修,以至於殺掉脫脫,自毀長城。

可以說到最後階段,元惠宗已經人心喪盡。

那些北方行省的部族首領們,已經不再聽他的調遣。

甚至只要朱元璋拍出錢來,這幫部族首領直接就成了明朝的馬前卒。

這才讓徐達可以長驅直入,直取大都。

所以說內部失調,喪失內部人心,是元朝滅亡的最重大原因,和蒙古鐵騎的戰鬥力沒有關系。

第三點、漢人的戰鬥力急速提升

其實,漢人的戰鬥力,自古也不低。

宋朝滅亡前,已經大量開始使用火藥兵器、神臂弓、床子弩等高精尖兵器了。

嶽家軍,更是古代戰力的天花板。

後來宋朝滅亡了,元朝對南方漢人的壓制,導致了史無前例的對抗情緒。

以至於韓林兒、劉福通、明玉珍等人紛紛起兵,民間起義風起雲湧。

本來元朝有機會在起義之初平息變亂,但是咱們剛才已經說了,元朝內部已經大亂,根本騰不出太多的力量來解決南方問題。

以至於南方的起義軍形成軍閥,開始了『小三國』的優勝劣汰。

最終,朱元璋脫穎而出。

在南方爭霸之中,朱元璋帳下產生了一大堆名將。

比如說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到。

同時,元朝在中國江淮地區設立的馬場,又為起義軍提供了數量眾多的優良戰馬。

名將加上豐沛的戰略物資,讓南方漢人軍隊的戰鬥力提升非常快。

北伐之後,朱元璋頒佈了非常優厚的民族政策,又收編了一大堆的元朝武裝。

這些人加上漢人騎兵,其單兵戰鬥力已經不輸於蒙古鐵騎。

把兵力薄弱的元惠宗驅趕出大都,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且,在明朝建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明朝士兵在對壘蒙古騎兵的時候都不落下風。

由此可見,明朝士兵的戰鬥力,已經達到了中國古代的一個新高度,不再害怕蒙古騎兵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蒙古騎兵其實並未衰落,隻不過耽誤他們發揮的因素太多了,而對手的實力也不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

這才是元朝最終被明朝打敗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