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能幹什麼?
明英宗朱祁鎮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八年能讓一個人長大。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皇帝,同時也是明朝第八任皇帝。
人家一輩子能當一次皇帝就已經是很牛了,他一生當中做了兩次。
而兩度沉浮,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天子到牢獄重生的落魄皇帝,他的一生更是是跌宕起伏。
少年天子
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36歲。
朱瞻基雖然英年早逝,但他卻留下了一個強大的明朝。
此時的大明朝,經歷了『洪武』、『永樂』以及『仁宣』三大治世,此時的大明王朝國力攀至鼎盛,可謂是國富民強。
對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對外四夷賓服,萬國來朝。
這是朱家人歷經五世積累的基業,是漢唐雄風之再現,是我漢家王朝之驕傲。
隻不過,這一切,是由一個九歲的孩子來繼承。
朱瞻基駕崩同年,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繼位,改元正統,是為正統皇帝。
正統初年,年幼的朱瞻基雖繼承大統,但他卻並沒有太大壓力,爺爺和父親給他留下了太多的東西。
前有大明第一皇太後,朱瞻基的祖母,如今的太皇太後張氏掌舵;後有明朝歷史上最為賢能的『三楊』佈帆,大明朝欣欣向榮,朱祁鎮自然高枕無憂。
然而好景不長,從正統五年到正統十一年,『三楊』去世,此外正統八年,張太後也駕崩離世,大明朝的主心骨一個接著一個離去。
重擔逐漸交到了朱祁鎮身上。
不過,這對於朱祁鎮來說,壓力並不大。
父輩打下的基業是他最大的本錢,雖然祖母駕崩,『三楊』離世,但朱祁鎮也已經長大,不再是那麼懵懂的孩童。
且攝政、輔政全部離世,如今的朱祁鎮已沒有了『桎梏』,大權在握。
懵懂孩童已經長成了熱血青年,滿腔都是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少年天子,意氣風發。
時值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叛亂,朝廷從正統六年至正統十四年,先後出征三次,派遣數十萬大軍征討麓川,直至最終平定。
史稱『三征麓川』,其最終的終結者就是朱祁鎮。
僅憑此一項,朱祁鎮的武功就足以列入明朝歷代皇帝的前列。
這位少年天子的前路,一片光明。
但,朱祁鎮畢竟隻是一個二十歲的毛頭小子,且親政之前,他都生活在祖母、母親甚至於『三楊』的陰影之下,壓抑了太多太多。
意氣風發的背後,同時也是叛逆青年的魯莽無知。
換句話說,此時的朱祁鎮雖有雄心壯志,但卻過於的年輕氣盛。
這裡不得不誇一下《大明風華》裡面飾演朱祁鎮的張藝興,此時的朱祁鎮少年不識愁滋味,母親嚴管下的逆反,急於證明自己的肆意妄為,外加對於寵信的義氣用事,他都演繹得可圈可點。
年輕的朱祁鎮並沒有意識到,『三征麓川』雖然凱旋,但也明朝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當時朝廷的主要精力都被牽扯進麓川戰事,瓦剌借機坐大,等到朝廷最終平定麓川,北方草原上已經站起來一個全新的對手。
風霜北狩
公元1449年,這一年是朱祁鎮繼位的第十四個年頭。
已經壯大的瓦剌借明朝減少使者賞賜為由,大舉南下。
而年輕氣盛的朱祁鎮在接到瓦剌犯邊的軍報後,決定效仿先祖朱棣、朱瞻基,禦駕親征,征戰沙場。
史書上說這裡面是宦官王振攛掇的結果,我覺得有些片面。
因為大明王朝以武立國,歷代帝王大都有戰場廝殺的經歷。
比如太祖皇帝朱元璋,本就是軍旅出身。
而曾祖父太宗皇帝朱棣從靖難之役到五伐北元,一輩子都是在馬背上。
至於自己的父親,那同樣也是親征上戰場,征蒙古、平漢王。
朱祁鎮此時正是熱血爆棚,有著親征想法再正常不過。
再者,朱祁鎮親政不久,非常需要大的功績來立威,來震懾那些老臣,甚至於一直壓在自己頭上的那座大山——孫太後。
所有王振的耳邊風隻是促使朱祁鎮親征的一部分原因,更多的還是朱祁鎮他自己想要借此來建立功勛。
史書上之所以講過錯都放在王振身上,無非是想為朱祁鎮開脫。
話說回來,就常理而言,皇帝親征其實沒有太大問題。
但沒有太多軍事經驗的皇帝親征問題就大了。
而朱祁鎮顯然就是這樣一個人,二十歲的少年天子,完全就是『溫室裡的花朵』,他全然沒有父輩先祖們那本浴血沙場的經歷。
首先他在軍中沒有威信,單單頂著一個皇帝的名頭,給將士帶來的不是鼓舞,而是壓力。
他們不僅要考慮如何對付兇惡的蒙古人,還要思考如何應付和保護軍中的這位大爺。
得擔心他的衣食住行,得滿足他得無理要求,甚至於還要被他瞎指揮。
此外,朝廷剛剛結束三征麓川的戰事,士卒尚不得歇息,軍隊未得到修整,損耗的國力尚未恢復。
不僅僅是朱祁鎮親征不合適,就算是整個和瓦剌開戰這個決定都可以說不算太明智。
但,朱祁鎮不管這些,他滿心認為此去定會凱旋而歸,而他也會由此而聲威大振,由此褪去拿所謂『少年天子』的名頭。
公元1449年7月,朱祁鎮集結50萬大軍《號稱》北狩,由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城監國。
這一次,明朝可謂是精銳盡出。
比如大明帝國最精銳、配備先進火器的京師三大營,還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等一眾名將,甚至於還有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等一大批文官。
可以說是帶出了明朝文武百官的大半家底。
但這些人,除了武將和後期軍需調配,其餘的全是累贅。
這麼大一隊人馬,且大部分是手無縛雞之力,沒有經受任何軍事訓練的文官。
他們的行軍速度,耗費的馬匹糧草以及所需要的護衛部隊,都是導致此次戰敗的關鍵原因。
當然,指揮失當和軍隊的實力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前面提到過, 『三征麓川』對明朝實力的消耗不少。
當時的明軍雖然數量龐大,但事實上戰鬥力卻不復當年。
就在朱祁鎮率大軍離開京城的前一天,西寧侯宋瑛和武進伯朱冕,就在大同陽和口與也先的3萬騎兵爆打了一仗。
結果卻是明軍全軍覆沒,宋瑛和朱冕戰死。
當時明軍在軍力上是占據優勢的,不僅有大同鎮的數萬邊軍,還有從京城增援而來的6萬大軍。
結果連和瓦剌大軍相持都做不到。
可想而知,雙方戰力之差距。
也正是因為前方大敗,朱祁鎮大軍驚慌失措,不敢再進,大家慌忙撤退。
此後由於朱祁鎮不按計劃撤退,肆意改道,導致大軍被瓦剌騎兵追上。
朱祁鎮和他的大軍被困在了土木堡。
而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明軍慘敗於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最慘的是,此次隨行的數十位文臣武將,盡皆戰死。
大明朝廷從天子到朝臣來了一次大換血,同時包括京師三大營在內的數十萬明軍精銳戰死,明朝軍力一落千丈。
自此以後,其在北方的戰略地位由攻轉守,國力大不如從前。
講到這裡,必須駁斥一下那些所謂的歷史陰謀家。
他們稱土木堡之變是文官集團的陰謀,理由是此役,導致武將集團損失殆盡,文官集團抬頭,明朝陷入了長時間『內鬥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伏筆。
但事實上,此次死在土木堡的文官首腦和大有前途的高級文官,比武將勛貴們隻多不少。
如果這也能稱之為陰謀的話,那隻能說明朝的文官們太有獻身精神了。
當然,無論原因如何,朱祁鎮終究是為他的年輕付出了代價,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戰俘皇帝,並由此開啟了他長達一年的漠北之旅。
在漠北的這一年,朱祁鎮過得沒那麼差,也沒那麼好。
好的是至少有吃有穿,畢竟明朝未滅,朱祁鎮這個皇帝俘虜乃是也先要挾明朝的最大籌碼,當初孫太後為了換回自己兒子,個也先可是送了不少財物。
甚至於也先還想招他為女婿,隻不過被朱祁鎮以『生為俘虜卻貪戀敵寇女色』的理由所拒絕,由此可見,朱祁鎮骨氣還是有的。
並沒有埋下身子去委曲求全。
但虎落平陽被犬欺,曾經的一朝天子如今卻成了階下囚,是個人都敢到自己身上踩一腳。
就連當初自己身邊毫不起眼的小太監喜寧,因為投靠也先而小人得志,對朱祁鎮各種迫害刁難,欺凌故主。
如此巨大的身份落差,有時候比死了還難受。
不過話說回來,或許正是在漠北這一年的備受欺凌,使得朱祁鎮的心境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造就了一個堅韌隱忍的性格,以至於其在回朝後還能東山再起。
南宮幽禁
明朝人確實有骨氣,並沒有讓也先達到奇貨可居的目的,雖然要了些錢財,但並未得到諸如土地人口這些更為實際性的東西。
朱祁鎮被俘後,明朝上下秉著國不可一日無君的原則,立即著手選立新君。
當時朱祁鎮有兒子,但過於年幼,在此非常時期不適合繼位。
於是最終庶子出身的郕王朱祁鈺被推上了皇位,而朱祁鎮則是被遙尊為太上皇。
而朱祁鈺也不負眾望,和於謙、孫太後等人一起,守住了京城,將瓦剌人趕回了漠北。
對於瓦剌人來說,此時的朱祁鎮顯然已經失去了作為籌碼的價值。
於是瓦剌人將他放了回去,這樣既可以不用遭受明朝人怒火,也可以讓朱祁鎮這位太上皇回去攪弄風雲,為瓦剌贏得新的機會,兩全其美。
這一招是個陽謀,大家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這個道理,若是朱祁鎮回來,他和朱祁鈺該如何相對,這個皇位到底該誰來做,本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時瓦剌要送還朱祁鎮的消息傳到京城,底下大臣們主張去迎接,朱祁鈺就很不高興。
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
’
不過,朱祁鈺本就是半路出家,根基不穩,兵權在於謙手裡,滿朝文武唯孫太後馬首是瞻,他就是被推出來穩定軍心的。
所以縱使朱祁鈺有一萬個不願意,他也無法阻止朱祁鎮回來。
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
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
’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不過,回來歸回來,這個皇位朱祁鈺是決計不讓的,他畢竟是孫太後欽定,又得群臣擁戴,並且在京城保衛戰中,堅守京城,深得民心。
打跑了瓦剌人的朱祁鈺和朱祁鎮這個瓦剌人的階下囚,其地位有著天壤之別。
當然,不管朱祁鈺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們隻需要知道一點。
那就是朱祁鎮回來之後,便被軟禁在了南宮,這一待就是七年。
朱祁鈺和朱祁鎮其實關系並不錯,當初朱祁鈺是庶子出身,但朱祁鎮很器重自己這個弟弟,不然親征時也不會讓他監國。
而他沒想到,自己從漠北回來之後,這個昔日的庶子兄弟,已經爬到了自己的頭上。
做了自己的皇位不說,還想要廢掉太子,讓自己這庶出一脈轉正。
站在朱祁鈺的角度,他的所作所為,其實是人之常情。
這皇位不是他搶來的,是自己憑本事掙來的,而且權力的誘惑有幾人能抵擋?
但放在朱祁鎮面前,這是背叛,特別是後來還想廢掉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兩兄弟徹底掰了。
不過,這一切朱祁鎮都藏在了心裡,他不再是當年那個愣頭青。
他知道,自己如今沒有和弟弟叫板的實力。
他隻能在暗地裡徐徐圖之。
很顯然,朱祁鎮的選擇是明智的。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皇位的歸屬再度起了懸念,朱祁鎮的機會來了。
奪門復位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清晨,武清侯石亨和左副都禦史徐有貞帶著上千人馬浩浩蕩蕩往南宮奔去,並控制了沿途出入口。
面對著緊鎖的南宮大門,徐有貞帶著人直接將其撞開。
而此時的太上皇朱祁鎮,已經換好了朝服,立於臺階之上,嘴角微翹。
在大軍護衛之下,朱祁鎮成功登上奉天殿的龍椅寶座。
而此時,午門之外,百官還在等著上朝,對這一切毫不知情。
等到進入大殿之中,他們才知道,那個男人,回來了。
而朱祁鎮,在時隔八年之後,終於再度成為了大明朝的皇帝。
這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奪門之變『!
而之後在朝堂之上,朱祁鎮逮捕並處死了力挽狂瀾拯救明朝的於謙。
所有人都知道,朱祁鎮的『復仇』開始了……
眾所周知,朱祁鎮奪門之變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殺於謙。
於謙是誰啊?
保衛了京城的國家英雄,甚至於連朱祁鎮能順利回歸也是他的功勞。
如今朱祁鎮殺他無異於忘恩負義。
但站在朱祁鎮的角度,他必須要殺於謙。
朱祁鎮成功復位乃是徐有貞等人鼎力相助,而這些人全都和於謙有隙,此時的朱祁鎮還得靠他們來幫自己穩固地位。
隻能是選擇殺掉於謙來安撫他們。
此外,於謙是兵部尚書,掌控著當時的大部分軍權,再加上百官又都唯其馬首是瞻。
朱祁鎮如果不想被架空,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趁現在除掉於謙。
所以從後世來看,朱祁鎮忘恩負義,殘害功臣,是昏君,是暴君。
但事實上,此時的他,在經歷了八年的磨礪之後已經想當成熟。
其所作所為,對自己都是非常有利的。
他可能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個成熟的帝王,他長大了。
從當初的少年不識愁滋味,到嘗盡人間百態,朱祁鎮用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