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年逾六十的朱元璋白發人送黑發人。
當然了,太子死了,更重要的是要選新的繼承人。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朱元璋兒子一大堆,有能力的也不少,死了個朱標,讓燕王朱棣繼位也不錯,不然寧王也可以。
可是朱元璋一個兒子都沒選,直接來了個隔代傳,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皇長孫朱允炆。
這是為何呢?
兒子不選選孫子,朱元璋有朱棣這樣的好兒子,為何還要隔代傳?
按照官方說法,其是因為朱元璋定了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太子朱標是唯一的嫡系一脈,雖然朱標死了,但是朱允炆作為朱標的兒子還在,嫡系一脈並未斷絕。
所以自然是朱允炆即位。
這裡要強調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一規矩,被寫進了《皇明祖訓》,什麼叫祖訓?
那就是祖宗定下的規矩,必須要聽的,不聽就是背叛祖宗。
這也是為了明朝數次的國本之爭,都是以嫡長子勝出的原因,即便是皇帝想要更改都沒辦法。
明朝非嫡系一脈想要坐上皇位那就隻能是兩種可能,要麼造反,像朱棣那樣。
要麼嫡系一脈斷絕。
比如嘉靖皇帝,其本是旁系,即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但明武宗死後無子嗣,自然而然的找上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嫡長子繼承制這樣的解釋雖然合理,但並不全面。
首先皇明祖訓是朱元璋定的,談不上什麼背叛祖宗,約束力相對較小。
而且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個兒子,且是繼室所生。
隻是由於朱標長子早夭,且原配夫人也死得早,朱允炆母子這才得以上位,並非原裝的嫡長孫,其身份上相對於諸王,其實優勢並不大。
而且朱標並不是唯一的嫡子,秦王、晉王燕王這些人都是馬皇後所生,都算嫡子。
他們顯然要比朱允炆有資格。
所以朱元璋選擇這個孫子還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他寵幸朱允炆。
這還得從太子朱標說起,俗話說得好,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朱元璋是一個超級長子控,在所有的兒子裡面,朱元璋最寵的就是自己這個長子。
從小到大,他給與朱標的都是最好。
朱標的老師,不是名將就是大儒,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就是朱標的首席私教。
至於東宮配屬全是朝中重臣兼任。
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禦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禦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禦史文原吉、范顯祖兼太子賓客
看看這待遇,毫不誇張的講,朱標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受寵愛的太子,沒有之一。
為了朱標能安坐皇位,朱元璋甚至不惜大殺開國功臣,以防止這些人功高震主,成為朱標日後的隱患。
可是造化弄人,朱標偏偏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讓朱元璋大半輩子的努力化為泡影。
朱元璋他不甘心啊,正好朱標還有子嗣,於是他把對朱標的寄托轉移到了朱標兒子身上,這是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朱允炆也不光是萌陰父輩,其實他自己身上也有著許多的閃光點。
朱元璋可不是什麼昏庸皇帝,其識人之明還是非常強的。
如果朱允炆沒有任何的能力,那麼他自然不會將位置傳讓給他。
據說朱允炆宮中是出了名的有孝心,非常關心父親的生活,在父親生病以後,他更是每天都守候在病床旁邊,等朱標去世以後,他竟然因悲痛瘦了很多,朱元璋看到這種情況也是非常不忍。
另外,朱允炆和他父親一樣,深受儒學教化,其性格溫厚敦和,以長皆與寬大著稱,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總之,朱允炆在朱元璋眼中,符合當皇帝的標準。
立國需要武功,治國卻是更註重文政,朱元璋希望國家能夠開啟文治盛世,這樣明朝才能進入新的時期,長治久安。
看看朱元璋的那些兒子們,除了朱標從小被教導,其他有能力的哪個不是以武功著稱?
像燕王、寧王這些人常年在邊塞摸爬滾打,在朱元璋手裡顯然不是治國的上好人選。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如果在兒子裡面選太子,那樣太麻煩。
怎麼個麻煩法呢?
首先,如果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朱標死後,自然是二皇子當太子。
即秦王朱樉,但是他才能一般,並不為朱元璋所喜;同樣的還有三皇子晉王朱棡,因其殘暴不仁,朱元璋甚至差點廢了他的王爵,還是太子朱標給求的情。
朱元璋比較器重的是四皇子燕王朱棣,但是論資排輩顯然輪不到朱棣啊。
如果拋棄嫡長子繼承制,直接越過兩位哥哥,將皇位傳給朱棣,那更麻煩。
歷史上廢長立幼鬧出的亡國慘禍可不少,朱元璋不敢冒這樣的險。
因為此時的明朝藩王可不比朱棣時代。
為了防備北方蒙古人,拱衛宗室,朱元璋給了藩王們很大的權力,其中九大塞王,有節至邊鎮軍權的權力,甚至於配有上萬的私軍。
什麼叫私軍?
那就是完全完全之忠於個人的私人武裝。
要是這些皇子們不服氣,舉兵造反,那不是天下大亂?
朱元璋幸幸苦苦打下的基業豈不要就被這樣廢掉?
朱元璋顯然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他索性都不選,保持了絕對的公平。
所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無論是情感還是理性角度,他選朱允炆都沒太大問題。
隻是朱允炆自己不爭氣,繼位後的一系列操作,逼得叔叔燕王起兵造反;更可笑的是,自己舉全國之力,居然鬥不過北平一隅之地的叔叔,最終被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