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謠言滿天飛,如何看崇禎收拾魏忠賢遺骨公案。《網路歷史》

在私聊中,有位作者問了我兩個問題。

一個是崇禎埋葬魏忠賢的問題;一個是袁崇煥殺毛文龍。

問我有什麼看法。

明亡清初就是個謠言滿天飛時代

我覺得我們通過這兩個案例,應該得出一個結論:當黨派相爭白熱化的時候,各派都會通過各種謠言來影響當時的人。

我們要研究這段歷史,就需要明確作者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各自有什麼態度。

有政治原因的、有商業原因的、有純粹記錄歷史的。

崇禎埋葬魏忠賢遺骨並祭奠的謠言,在出籠過程中也是如此。

可以這樣說,朝代滅亡前後本身就是『謠言滿天飛』的時代。

以計六奇先生的《明季北略》說崇禎曾命人收斂過魏忠賢的屍骨。

相對的還有馮夢龍的《甲申紀事》、鄒漪《明季遺聞》、清朝李慈銘的《越縵堂讀書記》也都談了諸如: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觀點。

然而,其實,對這些南方作者寫的史書,本質上都是聽說,也就是從北方逃亡者的口中聽說的。

馮夢龍先生主要是『演義系列』,又不是北方人,多以聽聞為主。

鄒先生的書名就已經是『聽聞』的意思了。

這裡面既有黨爭因素,也有明亡後各種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理解明亡的原因。

在『謠言滿天飛』的時代,有的謠言在記錄或真實歷史或謠言的時候,捎帶腳辯駁了。

同樣,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就先談了李自成找到崇禎內帑三千萬兩的謠言,然後,進行了辯駁。

對魏忠賢這個並沒有辯駁。

可見他對這一謠言從傾向上說是肯定的。

在眾多作者中,他在歷史學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思考。

『正史』都不可全信,更不可不信,其他人也是如此。

魏忠賢根本就沒有什麼骸骨可收的,曹化淳更是被爭論得非常復雜,許多事情都沒有研究清楚呢

但是,這沒問題,我們可以看看時間問題。

我在2017年9月就對魏忠賢的謠言進行反駁。

首先,魏忠賢的腦袋被掛到河間府,身體被崇禎下令挫骨揚灰了。

北京西山的碧雲寺卻有個魏忠賢的墳墓,但那是魏忠賢活著的時候自己修的,而且本身就給送進去過衣服。

同時,我們看看,崇禎秘密派人去祭奠、去收拾是在什麼時候,他上吊前的五天,也就是農歷三月十四日,三月十九日就上吊了。

滿打滿算四天的時間,有時間嗎?

咱們再談曹化淳,曹化淳當時在沒在北京、他是否頭開關帶著清軍進入皇城都還在爭論呢。

也即各種史料都有證明曹化淳當時就沒在北京,因此,崇禎不可能命令他去收藏或祭奠。

但也有史料說曹化淳在北京城破逃了、也有史料說曹化淳投降了。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就打開正陽門,王德打開德勝門迎接李自成。

還有好多好多的說法,諸如曹化淳或者貢獻了廣寧門或者貢獻了東直門等等,這短短的幾天時間裡,還有如此心情實在太難了。

因為十七日就已經開始攻打德勝門等城門。

從故宮到海淀香山在路上也不好走呀。

厚葬還要找人、找錢、找工具等等,這個工程也並不太小。

十七日必須要進城呀,因為還有獻城的既定動作呢。

也有資料說:崇禎十一年即1639年,曹化淳為秉筆太監、東廠提督、主管京營戎政。

次年二月回武清老家居住。

一直到清朝,曹化淳於1644年十月前往北京幫助整理崇禎的葬禮,並進入內監任職。

其後,經常遭到東林黨的投降派陷害,為此,曹化淳在1662年臨死前怨恨東林黨。

也就是說,誰說都有當時的人記載。

誰是真的誰是假的?

我看崇禎身旁的人也許更可信些:

今天北京市大興區人的崇禎手下的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世德,就在作品《崇禎遺錄》反駁了這一謠言。

對於魏忠賢這件事,《崇禎遺恨》是這樣說的: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之說,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辨。

為什麼荒謬不足辨?

主要是根本不符合明亡時期人們對崇禎皇帝的態度和觀感。

有人說,野史好幾本都這麼說,難道還有錯?

野史就是為了彌補正史的不足。

話是這樣說,但明亡後許多人都在討論明亡的原因。

有些人或者本身是閹黨或閹黨的同情者,或者在黨爭中因為地位比較低不能參與從自己的感悟中認為可能如此,或者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寫書,或者清軍有意為之,或者其他原因,當時的人有許多都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這些說法就如同我們今天的各位作者寫歷史一樣,都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那麼,因為我們現在還活著我們寫的東西不叫歷史資料,但是,明朝人寫的就叫歷史資料了,就有野史。

我們為什麼會信野史,甚至有人隻信野史不信正史,這也是各種各樣的原因。

因為,生活經驗少、讀的資料少,從盲目信從變為盲目否定。

歷史資料都是人寫的,不可能不摻雜自己的思想。

有的人信奉民族虛無主義、有人信奉政治插手正史導致正史無法看、有人信奉平民主義等等。

因此,歷史本來就是多棱鏡。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態度,我的態度是:憑我自己對崇禎的歷史地學習,我認為崇禎做不出這種事情。

我認為崇禎收拾魏忠賢遺骸乃是謠言的五點原因

為何說荒謬不足辨,結合咱們上文所說,其實就是五點:

第一:崇禎殺魏忠賢,乃是保護自己的權位,生命。

乃是他得以掌權的關鍵。

沒有對自己的政治生命根基否定的道理。

有人說,人之將死。

那是你知道五天後崇禎上吊才這麼說的。

第二:以崇禎的性格說,不可能這麼做。

崇禎有些剛愎自用這絕對是有道理的。

第三:即使有,時間也不夠,根本來不及也沒心思。

保命要緊,誰還有心思管這些。

第四:魏忠賢不可能有骸骨留存。

第五:這件事兒肯定沒有詔書,隻能看誰與崇禎關系更近了。

記錄這些事兒的史書、野史、小說戲劇的作者幾乎都是南方人,都是聽說而已。

袁崇煥和毛文龍,其實都不是明亡的關鍵問題,甚至重要因素都算不上

崇禎和魏忠賢的關系如此復雜,就更不要說袁崇煥和毛文龍了。

我在2011年在某文化公司做策劃編輯的時候,曾經接到一本書稿,寫袁崇煥是漢奸的,裡面有很多所謂的史料證據。

毛文龍不該死就是一大部分。

後來,我們同意出版這本書,但後來好像被別的文化公司出了吧,我忘了。

也就是說,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有利於各自方的證據都很多,該不該殺、袁崇煥是不是反叛者,這些都爭論不清的。

我個人不會參與這種爭論中,但有一點可以說:明朝亡於農民起義,袁崇煥、毛文龍都改變不了明亡的趨勢。

明朝的滅亡是因為皇權問題《這裡有太監問題、藩王宗室人口問題等》、黨爭問題、文臣管制武將問題、自然災害問題、民生處置不好,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個人存在與否能夠解決的。

就連崇禎作為皇帝都不能根本解決上述問題,何況袁崇煥和毛文龍呢?

袁崇煥、毛文龍,包括孫承宗、熊廷弼等人比袁崇煥、毛文龍的地位更高,貢獻更大,不照樣亡於黨爭嘛。

因此,在誰也無法說服誰的情況下,我寧可去談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