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立波
公元1391年,老皇帝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從南京出發去西北踏查長安和洛陽,此行的目的非常重大,代替他去尋找遷都的地點。
雖然在南京定都已經幾十年,對此朱元璋一直都不滿意。
能夠用16年親手打下一個大明王朝,卻並未遇到合適的都城,一度最多時形成了『一國三都』的局面《南京、汴梁和鳳陽》,但這都不是他滿意的地方,這對於朱元璋不能不說是一個天大的遺憾。
影視形象
讓太子朱標為以後的都城選址,政治意味更加濃厚,遺憾的是從西北回來後,太子朱標一病不起,轉年就去世。
六十多歲的朱元璋老來喪子,何況這是他的繼位之人,打擊程度不言而喻。
對此他甚至懷疑這是上天阻止他遷都,在祭灶神的時候他說:『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
唯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疲。
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
且廢興有數,隻得聽天』《《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創業關鍵的1367年是朱元璋一生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一年。
在他先後滅掉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後,派兵北征,向元朝的殘餘勢力發動了進攻。
已經呈現出全面勝利的朱元璋說:『朕惟建邦基以成大業,興王之根本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國之規模最重』可見他十分在意首都的選定。
『一國三都』
此時,朱元璋感到以南京為首都已不能適應戰爭形勢引起的變化,於是萌動了另選都城的想法。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詔告天下,他已於『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 下之號曰大明,以是年為洪武元年』但並沒有宣佈京師建在何處。
這是朱元璋意欲在南京之外另選都城的表露。
戰爭形勢的變化是朱元璋在南京之外另選都城的重大原因。
1367年11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25萬北征。
這樣,改變了以往對陳友諒、張士誠作戰時由朱元璋親自指揮諸將的局面。
原來對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多 在南京及其周圍進行,此次遠征,戰場遠離政治中心南京,使朱元璋不能親自指揮前方統兵諸將。
朱元璋深知,對北方元軍的勝敗決定著他的政治命運。
因此,如何將作為政治中心的首都和指揮北方對元戰爭結合起來,便是朱元璋首先考慮的重大問題。
為適應軍事形勢的變化,朱元璋開始考慮選擇北方適中之地為都城。
1368年4月,徐達等攻占汴梁,這就為朱元璋在北方建立政治、軍事中心創造了條件。
建國前夕形勢圖
是年5月11日,朱元璋從南京前往汴梁。
『時言者皆謂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宋故都,勸上定都,故上往視之;且會大將徐達等謀取元都』看來,朱元璋是和大臣們討論過都城的選擇問題。
此次北上,一是踏勘汴梁是否具備建都的條件;二是給徐達等北征將領佈署奪取元大都的作戰計劃。
歷經27天的跋涉,朱元璋於6月6日到達汴梁,立即召徐達、常遇春前來會和。
第二天,改汴梁路為開封府。
第四天,置中書分省於開封。
朱元璋在開封往了兩個月後返回南京。
在此期間,他親自給徐達等佈置攻取元大都的作戰方案;命浙江、江西2省及蘇州等9府,運糧3百萬石至開封。
朱元璋在開封設衙署,任 官職、駐兵、囤糧,都可視為建都的準備。
隨著徐達率軍北征逼近元大都,使朱元璋更加感到北方軍事前線離南京太遠,不便控制局面。
因而,朱元璋便於洪武元年八月已巳《公元1368年9月13日》,朱元璋下發詔書以金陵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朕惟建邦基以成大業,興王之根本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國之規模最 重』『朕觀中原土壤,四方朝貢,道裡適均。
父老之言,乃合朕意』《明史》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建國之初的朱元璋因為熱愛自己的故鄉,在定都應天《南京》不久之後就提出了一個讓大臣們非常震驚的計劃:把帝國的首都設在老家鳳陽。
雖然此前大臣們對於都城的設立進行過全方位討論,也深知南京在當時的位置屬於『偏安』,有的人提出過長安、洛陽、開封、北平等多個方案。
當朱元璋提出在鳳陽建設中都時說南京,『去中原頗遠,控制北方良難』。
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高皇帝禦制文集》他認為定都鳳陽完全彌補了這一缺憾『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明太祖實錄》,除了在戰略位置上的考量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朱元璋對故鄉有著深深的情結『聖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
鳳陽舊城址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鳳陽中都建設巨大工程開始了,按照他的構想,就是要區別歷代都城的風格,在自己的故鄉建設一個從未被建立過的宏大都城,而這個作品是他親自設計。
『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墻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這是作為皇帝的他最為奢侈的一件工程,朱元璋為了要這座城市永遠聳立在淮河沿岸,他要求在城墻關鍵部位註入鐵水,每一塊磚瓦都要刻上工匠名字,是最早大明的『實名制』,以此追查一旦可能出現的工程質量問題。
《明太祖實錄》遺憾的是,那些被迫調來的工匠因為勞動太苦,工錢又少,於是被幾個人實施了『厭勝法』,就是在工程關鍵部分埋下咒符、泥人、木人。
據說朱元璋在驗收新都是坐在宮殿宗,影影綽綽看到有人在殿脊上拿著刀槍打仗,『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有厭鎮法』《明史》
南京城墻
一怒之下朱元璋殺了所有參與的木匠,最後的不放棄了遷都鳳陽的計劃。
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都城的地址再也沒有確定下來,最後朱元璋也心灰意冷,宣佈以南京為京師。
雖然在當初定都南京有一個書生給朱元璋提出南京的多重優越性『定都建康《南京》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守。
夫金陵古稱虎踞龍盤,帝王之都,籍其兵力資材,以攻則克,以守則固』《明史》然而拋卻其他方面的地理等因素,朱元璋對南京越來越不滿意,原因是由於宮殿是填湖而建,時間長了竟然出現沉淀導致『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甚至認為這是因為破壞了皇宮的風水,所以導致太子早逝,但同時也隻得認為是天命如此,一生強勢的朱元璋也開始變得淒涼起來,雖然在朱棣奪取南京後,將都城遷移往北平,從而奠定了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走向,但這些或許並非是朱元璋當初所計劃的。
參考資料商傳著作《明太祖朱元璋》、張宏傑《朱元璋傳》、《明史》、吳晗《朱元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