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1643》年,皇太極讓莊妃去監獄,探望洪承疇。
莊妃與洪承疇晝夜暢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洪承疇決定投降清朝。
松錦之戰,一次毫無意義的戰鬥,13萬明軍潰敗,拉開了明朝敗亡的序幕。
1640年,皇太極禦駕親征,率鄭親王濟爾哈朗、郡王多鐸攻打錦州,長達2年之久的松錦之戰拉開了序幕。
錦州守將祖大壽,率兵突襲多鐸,斬殺八旗兵百餘人,多鐸敗退。
濟爾哈朗與多鐸聯合出兵,祖大壽退守錦州,堅守待援。
皇太極采取部署軍事完畢,回到沈陽調養身體,派睿親王多爾袞督師,與濟爾哈朗一起合作,共同攻打錦州。
1641年,洪承疇率8位總兵,13萬精兵出征,進行松錦解圍戰鬥。
起初,明軍獲勝,清軍幾乎潰敗,多爾袞勞累多度,失去了生育能力。
前方戰敗,八旗紛紛跑回沈陽。
皇太極大怒,廢了多爾袞的『王爵』,還揚言要處死他,後赦免,以示震懾。
為獲得勝利,皇太極再次禦駕親征,征調各部兵馬,並攜帶36門紅衣大炮,與明軍在錦州、松山、杏山決戰。
出征當天,皇太極頭暈眼花,鼻子流了很多血,也隻能硬著頭皮上去。
五百裡的路程,皇太極晝夜不停,非常勞累。
抵達義州前線,皇太極登高遠望,看到洪承疇的佈陣,非常驚訝,明軍不缺乏能人。
可惜,洪承疇最終戰敗,因為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戰鬥,對明朝是如此。
松錦之戰,明朝投入13萬兵馬,清朝也有10萬,雙方勢均力敵。
但是,對明朝而言,這次戰鬥毫無意義,還造成嚴重的後果。
1626年,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連連獲勝,開始修築『寧錦防線』,一步步往前推進,蠶食後金的領地,將對手耗死。
『寧錦防線』,可以分成南北兩段:山海關到寧遠,是南段;寧遠到錦州,是北段。
每條戰線中間,遍佈營壘、城堡,相互配合、協調。
袁崇煥的策略,就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逐步削弱對手。
那麼,這一招可否行得通呢?
答案是肯定。
宋朝時期,范仲淹、韓琦對付西夏,也是『築城策略』,若非契丹幹涉,以及金兵南下,西夏早就滅亡。
元朝的元武宗海山,長年鎮守西域、漠北,也是采取『築城戰術』,與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作戰,最終贏得勝利。
清朝時,為了對付準噶爾汗國,康熙、雍正、乾隆也是采取『築城戰術』,將元武宗建造的科佈多等城池擴大,逐步推進。
準噶爾領地縮小,內部矛盾尖銳,清朝笑到最後。
『寧錦防線』的設想,就是步步蠶食,縮小後金的領地,然後再聯合蒙古、朝鮮等盟友,夾擊後金。
一旦領地縮小,八旗旗主為了爭奪土地,自然會大打出手,自我削弱。
一旦明朝熬過皇太極這八旗二代,軍政掌握在各大旗主的後金,會慢慢的在內鬥中削弱,重新臣服明朝,繼續充當建州衛指揮使。
可以說,『寧錦防線』是攻防兼備,進可攻,退可守。
為了摧毀防線,皇太極親自出戰,與袁崇煥死磕,被打得落花流水,一點脾氣都沒有。
『築城戰術』的前提,就是朝廷財力充足,後勤保障穩定。
修築『寧錦防線』之初,明朝可以支撐,但崇禎繼位之後,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明朝末年,適逢『小冰期』,中原幹旱,顆粒無收,赤地千裡,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江南的財稅,因文官的阻撓,也難以征收,朝廷財力有限。
關外清軍虎視眈眈,中原農民軍活躍,明朝焦頭爛額。
此時,還一味堅守『寧錦防線』,就顯得毫無意義。
修築『寧錦防線』,目的是收復遼東,但條件不復存在。
明朝缺乏財力,無法同時兩線作戰,尤其是松錦之戰爆發之時。
1639年夏,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再次反叛,督師楊嗣昌急火攻心,病逝軍中,中原大地再次沸騰。
傅宗龍、汪喬年等名將,因明軍不聽指揮,賀人龍擅自撤兵,都已殉國。
左良玉則擁兵自重,坐視孫傳庭在西北奮戰。
孫傳庭善於用兵,手段狠辣,但麾下精兵不多,隻有高傑、白廣恩可用。
明朝的精銳,都被洪承疇帶去遼東,與清軍決戰。
更搞笑的時,白廣恩是松錦之戰中潰逃回來的,在孫傳庭哪裡就是精銳,可知明軍之現狀。
此外,白廣恩、高傑關系不好,互不配合。
局勢很糟糕,孫傳庭也是連連獲勝,在郟縣之戰中差點擒拿李自成。
可惜,明軍沒有糧食,孫傳庭在非常接近成功的時候,終於潰敗了,自盡而亡。
如果放棄錦州,退守山海關,有13萬精兵,以及曹變蛟等悍將協助,明軍分分鐘可以搞定李自成、張獻忠,還能省下銀兩賑濟災民,恢復生產。
洪承疇麾下的13萬兵馬,以及8位總兵,是明朝的精銳所在。
明軍戰敗,不是洪承疇的錯,也不是明軍不行,而是沒有糧食。
孫傳庭戰敗,原因是『缺糧』,洪承疇也是如此。
洪承疇主張穩紮穩打,破解皇太極的『圍困戰術』,但崇禎不同意,兵部尚書陳新甲也不同意。
13萬大軍出征,消耗的糧食、彈藥眾多,明朝難以長期供應。
崇禎催促,洪承疇害怕了,隻能出關迎戰清軍。
初期交戰,洪承疇幾乎是壓著多爾袞吊打,但明軍騎兵不給力,隻能在炮兵的配合下作戰,難以給清軍造成毀滅性打擊。
皇太極禦駕親征,並不是與洪承疇決戰,而是截斷明軍的糧道。
清軍在運輸線上挖掘壕溝,修築堡壘,打消耗戰。
催促出兵,洪承疇隻攜帶三天的糧食,結果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曹變蛟的一次突襲,連破清軍五道防線,差點活捉皇太極。
要知道,曹變蛟突襲皇太極時,其他各路明軍因『缺糧』早已潰散,隻有曹變蛟和洪承疇守衛松山。
可知,明軍若是放手一搏,戰鬥力也不差。
松錦之戰,崇禎催促,明軍『缺糧』,13萬兵馬潰敗,陣亡5萬餘人,可謂是元氣大傷。
但是,清軍接著攻打寧遠,又被吳三桂痛打,狼狽而逃。
客觀看待,崇禎並非沒有翻盤的機會,如果能撤離錦州、寧遠,以山海關作為防線,明朝就有足夠的資源應對清軍、農民軍。
八旗並非鐵板一塊,皇太極也需要對付滿洲勛貴,強化皇權,故而主張對明朝議和,即便松錦之戰後,皇太極也是主動議和,希望罷兵。
對明朝而言,守衛錦州沒有實際的意義。
守住錦州,目的是收復遼東,但崇禎繼位後,明朝財力有限,已經無法達成目標。
退守山海關,放棄關外孤城,直接依托內地增援,清軍奈何不了明軍。
一旦這13萬兵馬內調,收拾完李自成、張獻忠,再重點防禦京畿,崇禎就算成功了。
是否救援錦州,明朝也有激烈爭論,崇禎選擇了救援,結果坑了自己。
精心打造的13萬精兵潰敗,關內又無兵可用,無法阻止農民軍的壯大,明朝在內外交困中走向滅亡。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