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長孫朱允炆繼位登基。
然而就在朱元璋咽下最後一口氣時,朱允炆卻憂心忡忡,有些不安。
原來是當初朱元璋為了保證朱姓江山,分封九大藩王守邊,當時的想法是藩王承擔鎮守邊塞的重任,如今卻讓朱允炆感到濃鬱的危險氣息,像是勒在自己脖子上的三尺白綾。
於是他剛一上位,就聽信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削藩,。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
按理說新皇登基削藩加強集權沒啥大問題,但他卻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非要先弱後強。
此時,建文帝掩耳盜鈴放回了朱棣在南京的三個兒子。
於是他搶先下手,援引《皇明祖訓》,號稱清君側,稱自己的舉動是為國靖難。
朱棣雖然精通兵法,作戰勇猛,但是擺在他眼前的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被調走北平軍隊後手中的兵力嚴重不足,以當前情況來看,這點兵力恐怕還沒到南京,就會全軍覆沒。
另一方面,實力最強的寧王,就在自己封地的旁邊,一旦他出兵平叛,自己必敗無疑。
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朱棣決定主動與自己的這位兄弟談一談,一旦談判成功兩個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建文元年7月,朱棣一個人來到寧王府。
先是用兄弟之情感化寧王,他握住寧王的手飽含感情地說自己是被逼無奈,不起兵就是牢獄之災,之後便回憶起童年,暢想他們兄弟倆一起玩耍的愉快時光。
最後用了調虎離山計,面對朱棣深情的感情流露,寧王隻用了一招,將計就計。
可當他把燕王送至郊外時,卻被北平的精銳士卒團團包圍。
朱棣笑了笑說:十七弟,和我一起幹吧,事成之後咱哥倆平分天下。
寧王自然不肯,可當他向手下下達命令時,卻發現沒有一人肯聽他的。
原來朱棣早就派人買通了他的手下,就等著他一聲令下,跟隨朱棣一起起事。
就這樣,大明最強塞王朱權擁有八萬兵甲,六千戰車和最強精銳朵顏三衛,被朱棣略施小計給騙到了自己手下。
朱權加入燕軍之後,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
解決了這兩方面的問題,軍隊實力大增。
很快朱棣便攻破南京,登上帝位。
因為他是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為了自己的正統性,朱棣首先恢復了其他藩王的爵位,並且返還兵權。
唯獨寧王朱權沒有等到自己應得的封賞。
可憐的朱權看著如今的皇帝,隻能無奈地漏出笑容,之前的平起平坐,早已變成現在的卑躬屈膝。
當年朱棣說的事成之後,平分天下的大餅還歷歷在目,隻是寧王再也不敢提,連想都不敢想。
但是這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整天在朱棣眼皮子底下,危險還是挺大的,於是他想分封到外地,遠離這個危險的哥哥。
得知寧王的想法後,朱棣非常高興得說:十七弟功勞最大,我一直不知該如何感謝,因此遲遲沒有封賞,如今你有想要的封地盡管說出來,一定滿足你。
寧王心想我遠離朝廷,兵馬和權力一個都不要,要個富庶點的蘇州養老應該不過分吧。
朱棣卻說:蘇州屬於畿內,不是我不想給你,實在是國法不允許。
寧王再要稍微次一點的錢塘,朱棣又以理由搪塞過去。
寧王一看,看來這是要給我個窮地方了,於是便說四哥給我找個封地吧,於是朱權去了當時荒涼的南昌。
到了封地的朱權,卻發現朱棣並沒有給他建造王府,無奈隻能住在佈政使衙門,以後也是謹言慎行,韜光養晦,不敢表現出半分不滿。
即便如此小心翼翼,幾個月後朱棣還是派人以他暗中詛咒朱棣為由展開調查。
結果查了一個多月,沒有查到實證,隻能作罷。
此事過後,寧王隻能異常謹慎,整日在府中詩詞作畫,甚至連好朋友之類的也都斷絕了關系,生怕被朝廷派來的探子抓到些什麼。
寧王所做的一切都如實傳達了朱棣那裡。
見朱權如此識時務,朱棣也就放松了對他的警惕,讓他安心地生活,在封地養老。
1448年,前半生大權在握,威名遠揚,後半生韜光養晦,畏畏縮縮的寧王朱權病逝於南昌王府中。
臨死之前,他說了一句心裡話:寧藩之屈辱,後世切不可忘。
也許是天道輪回,寧王朱權當年所受的氣,到了他第四世孫朱宸濠時爆發了,隻不過僅僅43天就被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