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搬入新宮殿,卻每晚聽到怪聲,怒而下令:殺光修宮殿的工匠。《網路歷史》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

對於自己的故鄉,朱元璋一直充滿了眷戀,畢竟那裡是自己父母、兄弟的埋骨之地,也是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便一直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遷都於鳳陽。

首都,一般建立於地勢險要之地,比如位於關中的長安以及依山帶河的北京。

除了地勢外,方便的交通也是作為首都的重大加分項,例如洛陽和開封,就是建立於天下之中。

而鳳陽,既沒有地勢可以憑依,也沒有發達的交通,物產也不是非常豐富。

因此,群臣均不認同朱元璋遷都於鳳陽的觀點。

然而,朱元璋是個執拗的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在一次朝會上,朱元璋對群臣說:

『《鳳陽》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

在朱元璋看來,鳳陽在長江和淮河之間,京杭大運河從其附近穿插而過。

作為首都,鳳陽既可以利用河水進行防守,同時也可以利用水運的優勢來聚集人力以及財力。

然而李善長和劉基卻公開唱反調。

在他們看來,鳳陽經濟基礎落後,而且位於平原,根本不像朱元璋說得那麼好防守。

因此劉伯溫才會說:

『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

正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在朱元璋看來,這世上還沒有自己辦不到的事。

於是他頒佈旨意,將南京降為陪都,同時將鳳陽提升為真正的首都。

為了營建鳳陽,朱元璋硬是調集百萬民力,大興土木,苦幹六年,終於將鳳陽建成了大明帝國的最大的城市。

史書記載道:

』有裡外三道城垣,三城相套,佈局奢侈宏闊。

宮城城垣『周六裡』『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墻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

皇城周長『十有四裡』,磚石修壘,『高二丈』。

中都皇宮的規模非常巨大,甚至比後來的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珍寶雲集、富麗堂皇,真帝王之居也!

同時,朱元璋還以守陵為名,遷徙大量人口進入鳳陽。

往日人口並不算多的鳳陽一下變成了人煙稠密之地。

看到自己的新首都,朱元璋自然是得意洋洋。

別人都說他沒法把鳳陽建成首都,而今天,此地卻固若金湯、戶口繁盛。

李善長錯了,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錯了。

然而當朱元璋住進宮殿後,卻總都能聽到一陣陣怪聲,史書記載:

『時造鳳陽宮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鬥殿脊者。

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有厭鎮法』

原來,朱元璋坐在大殿中,卻總隱約聽到有人在屋脊上持兵器相鬥,讓人毛骨悚然。

於是朱元璋找來太師李善長,詢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李善長回答:『這肯定是工匠們在宮殿內埋入了木人、紙馬,行厭勝、巫蠱之術,意在詛咒皇帝!』

原來,強行營建中都,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讓工匠們苦不堪言。

因此,他們才會埋下厭勝之物,詛咒朱元璋。

朱元璋一聽,這還了得!於是他立即頒佈旨意,命令工部尚書薛祥將參與修建宮殿的數千工匠全部殺死。

然而薛祥並不是喜歡濫殺的人,他找出那些沒有參與大殿修建工作的工匠以及可能無辜的鐵匠和石匠,並將之全部赦免。

然而即使這樣,還是有一千多名工匠被殺。

雖然中都建成了,但是朱元璋卻漸漸發現,鳳陽確實不太適合做首都,其惡劣的交通,隻會加重百姓負擔,吸幹鳳陽周圍的人力、物力。

因此,朱元璋仍暫時以南京為首都,並派遣太子朱標考察長安。

值得一說的是,朱元璋對鳳陽的苦心經營,並沒有給當地人帶來什麼好處。

當時的鳳陽人多為遷徙而來的江南人,根本無法適應當地的生活。

而貧瘠的當地,也無法養活眾多的人口。

由於過度開墾,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因而每逢災年,鳳陽必然發生饑荒,而當地人成群結隊的去往外地當乞丐。

他們一邊乞討,還一邊唱著鳳陽花鼓:

『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時代,鳳陽經常有太子坐鎮。

但是靖難之變後,朱棣遷都北京,鳳陽的地位便一降再降,逐漸衰落。

崇禎八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鳳陽,他們四處縱火,將這座宏大的城市焚燒一空,朱元璋的苦心經營,最終也化為了泡影。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告知,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