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明援朝抗日之戰是明朝萬歷時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起於1592年至1598年結束。
1592年是壬辰年,朝鮮史家因此稱1592年——1598年的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
有明一代,中朝兩國一直友好相處,使臣往來頻繁。
當時,中國向朝鮮輸出絹、佈、藥材等物品,還特別允許朝鮮購買明朝嚴禁販賣的硝黃、火藥和牛角。
朝鮮則向中國輸出耕牛、馬匹、紙張和苧佈。
政治上的友好關系和經濟上的相互援助,促進了兩國間的文化交流。
朝鮮在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下,於15世紀初首先創造了銅活字印刷術,這一技術後來傳到中國。
這時,朝鮮為李朝所統治。
南、北、老、少四黨的鬥爭異常激烈,屢次發生政變。
國內武備松弛,統治者重文輕武,「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發生了變化。
1582年,中部尾張國織田信長被刺死,部下大將豐臣秀吉繼續他的統一事業。
他建築大阪城作為根據地,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初步結束了戰國以來延續百年的分裂局面。
為了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貪財牟利的欲望,他極力向外擴張。
他妄圖先侵占朝鮮,然後征服中國及印度,奉日本天皇定都北京。
豐臣秀吉借口朝鮮拒絕攻明,於萬歷十九年《1591年》底悍然派兵入侵朝鮮。
日軍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統率十多萬軍隊,上千艘戰船,偷渡朝鮮海峽,用閃電式的戰術,於萬歷二十年《1592年》四月在釜山登陸,五月占領王京《漢城》,攻陷開城、平壤,侵占大片土地。
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僅晉州一地,軍民被屠殺者6萬人。
朝鮮人民紛紛組織義兵奮起抗戰,到處阻擊敵軍。
南部李舜臣領導的朝鮮水軍,從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閑山島、釜山等地多次進行海戰,擊沉敵艦300餘艘,殺傷無數。
朝鮮水軍的巨大勝利,打亂了日本侵略者水陸並進的作戰計劃,為後來陸軍的反擊提供了有利條件。
李舜臣長於戰略,吸取朝鮮水軍的傳統經驗,在舊有戰艦的基礎上,發明了龜船戰艦。
龜船外包鐵板,不易被重炮擊傷;周身插滿錐刀,使敵人不敢攀登上船。
倉內備置火炮,可以隨時射擊,噴出火焰。
龜船形制輕巧,行動敏捷,可以出入敵艦陣內,在打擊日軍的海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隨著日軍向朝鮮北部入侵,中國邊境受到嚴重威脅。
這時,朝鮮國王李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
明朝政府深知:「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決定立即派兵援朝。
萬歷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將領史儒率兵2000出征,祖承訓率兵3000繼後。
史儒進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適逢大雨,誤中埋伏,力戰犧牲。
日軍小行西長為麻痹明軍,佯裝和談,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朝鮮,意欲吞並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
這種損害朝鮮人民利益的和議,遭到明朝的拒絕。
萬歷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都督,增派4萬兵力渡過鴨綠江,大舉援助朝鮮。
會合朝鮮士兵,經過周密部署,於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初進軍平壤。
李如松親率敢死隊沖鋒陷陣,與日軍的精銳部隊3萬人遭遇,戰鬥非常激烈。
勁弩齊發,火焰蔽空,中朝將士奮勇當先。
神機營參將駱尚志冒險登城,腹部被滾石打傷,仍然屹立不動。
60多歲的遊擊將領吳惟忠,胸部中彈洞穿,猶奮呼督戰不已。
李如柏的頭盔中彈,李如松的坐騎被炮擊斃,都置之不顧,愈戰愈勇。
激戰到近中午,日軍紛紛逃竄,中朝軍隊凱旋入城。
此戰共消滅敵人1萬餘人,俘虜無數,逃散日軍不及總數的1/10,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朝鮮史書稱:「正月初八日壬戍進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斬殺之外,餘賊喪魄,逃遁。
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
二月,朝鮮軍民也在幸州守城戰中擊退日軍,取得輝煌勝利。
在中朝軍民英勇打擊下,日軍退據釜山,朝鮮國土幾乎全部光復。
豐臣秀吉不甘心失敗,假意與中國議和,以誘使明朝撤兵,這時,明朝內部以兵部尚書石星為首的主和派占了上風,遂與日本和談罷兵。
和談從萬歷二十一年九月起,拖延了3年。
日本提出的無理要求,被朝鮮和中國方面拒絕,和議最後破裂。
朝鮮政府由於黨爭,一度罷免了李舜臣,繼任者貪污腐化,防備松弛。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夏,豐臣秀吉又派軍從水陸兩路進犯,占領海軍要塞和南部各地。
李舜臣被重新起用,在鳴梁海峽以戰船12艘應戰,殲滅日軍4000,保住了全羅、忠靖兩道,爭得時間重整水軍。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明朝再次派兵增援朝鮮。
統帥邢玠當機立斷,逮捕內奸沈惟敬,大會諸將,分兵三路,合力應戰,迫使日軍退守朝鮮半島的南端島山。
這時日軍盤踞朝鮮半島已有7年之久,在沿海分佈三處,戰線長達千餘裡,士兵疲於奔命,供應不足,屢敗厭戰,士氣低落。
日軍與明軍交戰往往「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愈來愈眾。
這時,日本國內普遍怨恨豐臣秀吉,秀吉在滿腔懊喪中病死。
豐臣秀吉
十一月,加藤清正率軍先逃,日軍紛紛撤退。
中、朝軍隊英勇追擊,斷其歸路。
在東南海岸露梁海戰中,朝鮮著名將領李舜臣親自駕船擂鼓,率龜船沖入敵陣,被日軍包圍。
明將陳璘舍身救援,年高70的明朝老將鄧子龍,率領壯士200人,躍上朝鮮戰船奮戰,殺敵無數,所駕戰船不幸起火,壯烈犧牲。
李舜臣、陳璘殺出重圍,趕來救援,連開虎蹲炮,擊沉敵船。
李舜臣不幸中彈,傷重垂危,他叮囑不許聲張,把軍旗交部下代為發號施令,繼續戰鬥,直到勝利。
此次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水軍。
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倉皇逃竄回國。
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李舜臣畫像
經過7年的艱苦戰鬥,中朝軍民終於把日本侵略軍驅逐出境,粉碎了豐臣秀吉吞並朝鮮征服中國的妄想。
戰鬥一結束,陳璘急忙在陣前尋找李舜臣以共慶勝利,突然聽說李已經中彈犧牲,悲痛至極,昏倒在船上。
朝鮮人民為緬懷明朝援朝將士的功績,為邢玠、鄧子龍等英雄建立了廟宇,供後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