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劉伯溫和諸葛亮是一樣地深入民心。
劉伯溫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
古人是既有名又有字的,名是從小就起的,隻有長輩或老師可以稱呼一個人的名,等到成年《男20歲,女15歲》就可以取字,同輩間的稱呼都是用字,稱呼字表示尊重。
直呼其名表示不尊重,所以名是很少用到的。
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他是天生的天才,他就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他到底多厲害呢?
三歲倒背《三字經》,四歲背《唐詩三百首》,八歲已經熟讀四書五經,十二歲熟讀《山海經》《易經》《黃帝內經》,考取了秀才。
劉伯溫看書的時候可謂是一目十行,別人三天才能看完一本書,劉伯溫隻需要3個小時。
看完還不算,還能做詮釋,有自己的見解。
公元1324年,劉伯溫離開了故鄉浙江青田來到浙江府,在當地的學校繼續學習,相當於讀現在的高中。
元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雖然短,所以學校教的東西也是有限的,老師們日常的教學內容就是一部《春秋經》。
《春秋經》雖然言簡,但是意深,隱晦深奧,一般學生很難學懂,能背下來的都是不錯的,但是劉伯溫不僅倒背如流,更是能詮釋每一句詩的深意。
四年之後,劉伯溫離開了浙江府的學校,因為這裡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學的了,劉伯溫已經把這裡的知識全部學會了,老師沒有什麼可以教的了。
劉伯溫對於知識的汲取是非常地強烈的,他很快又拜師於著名教育家鄭復初的門下,鄭復初是一個進士,學識非常地淵博。
雖然元朝存在的時間很短,所以人們很容易忽略掉當時的名人。
雖然很難想起元朝的名人,但是不代表沒有,比如明初宰相汪廣洋的老師就是元末著名功臣餘闕,餘闕與明代周璽、北宋包拯並稱『廬陽三賢』。
劉伯溫的老師鄭復初是誰?
鄭復初是元末明初的大學問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教出非常多優秀的學生,比如我們熟知的《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就是鄭復初的學生,所以劉伯溫和施耐庵是師出同門。
鄭復初不愧是一個優秀的教師,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全部交給了學生,在他的悉心教導下,劉伯溫博覽群書,也成了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各種兵書與謀略全部讀懂,就連推拿按摩都精通,成了一個全才。
『十年寒窗苦讀 』,23歲劉伯溫學成歸來,希望施展抱負的劉伯溫馬上去參加科舉考試,一舉便考到了進士,進士是古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的功名,考到進士代表一隻腳已經進入了仕途,可事與願違,當時可是元代末年,到處兵荒馬亂,朝廷也沒有時間給劉伯溫安排職位,劉伯溫隻能頂著功名賦閑在家三年。
劉伯溫一身的才華無處施展,後來在元朝的末年還是做了幾年官的,後來因為劉伯溫的一身正氣,不願與貪污腐敗的同僚同流合污,最終無奈辭官了。
公元1960年,賦閑在家的劉伯溫,受到朱元璋的邀請,希望劉伯溫能成為他的謀士,劉伯溫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因為他知道元朝已經到了盡頭,他想當一個一心為百姓謀福利的好官,現在加入起義軍是他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劉伯溫謀略讓他成了明朝開國大功臣
當時群雄四起,都想滅了對方,成為一國霸主,朱元璋的對手主要有這幾個,一是浙江的方國珍,二是江南的張士誠,三是兩湖的陳友諒,四是元朝將領陳友定,當時的方國珍和陳友定不足為懼,朱元璋真正的對手是陳友諒與張士誠。
張士誠貪婪成性不足為患,陳友諒有勇有謀深得軍心,一般人的決策都是先收拾弱的,再戰強的。
隻有劉伯溫的思路與眾不同,他認為如果朱元璋先攻打張士誠,陳友諒可能會幫助張士誠對抗朱元璋,朱元璋肯定會落敗。
所以先打強敵,把陳友諒先幹掉,其他的就如割韭菜一樣容易。
猶豫不決的朱元璋聽取了劉伯溫的計策,最終打敗所有人建立了大明朝,朱元璋稱帝,劉伯溫成了開國大功臣。
但是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才華還是很忌憚的,所以當別的大臣處處打壓劉伯溫的時候,朱元璋也是睜隻眼閉隻眼,所以大臣們對劉伯溫的打壓隻會更加肆無忌憚。
因為朱元璋暗地裡的打壓,劉伯溫的才華沒有得到好的施展,最終不願混官場並辭去官職回老家,幾年後,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派了胡惟庸帶著禦醫去探望,並開了藥方,劉伯溫按藥方抓了藥吃後病情開始惡化,不久便去世了。
胡惟庸和劉伯溫本來就是官場死敵,一向都不和,他授意禦醫在藥中動了手腳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大家別忘了,胡惟庸是朱元璋派遣去的,也有可能是朱元璋授意這麼做的,就算不是朱元璋授意,派一個死敵去看望劉伯溫並給他治病,目的肯定不單純吧!你怎麼認為呢?
後記:
其實劉伯溫是想做官的,但是他是個公正不阿的人,不懂得溜須拍馬,不屑於阿諛奉承,所以他註定在官場上容易得罪小人,使自己的仕途非常地難走,其實他不適於官場,因為他不圓滑,不懂得投其所好。
如果他做個教書育人的教書先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