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對宦臣防范極嚴,太祖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適應封建專制統治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
罷垂相權歸六部,用嚴刑竣法整頓吏治,鑄鐵牌”內臣不得幹預政事” 、防止宦官擅權。
這些措施有效地穩固了皇權。
進入明朝中葉以後,明統治開始出現危機。
統治集團的最高層人物-皇帝日益腐敗無能,多不像明初之君個個能征善戰,日理萬機,也不能有效地控制臣宦。
明初設立的內閣,從仁宗時開始權力逐漸擴大,內閣首輔形同宰相,可以擬詔諭,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方針大計,因而在閣臣之間展開了激烈地爭奪首輔職位的鬥爭。
閣臣互相傾軋,吏治漸趨腐敗,官場貪污成風。
英宗、景帝、憲宗等皇帝一個個昏聵無能,長期不視朝政,宦官乘機竊奪權勢,於是朝臣和宦官之間為爭奪權勢也在明爭暗鬥,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鬥爭日趨激烈。
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對臣宦實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開始采取一種新的監督控制辦法,即設立特務機構,通過心腹親信太監秘密監察朝臣的言行,於是西廠便應運而生。
西廠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成化十二年(1476年),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以旁門左道蠱惑人心。
當時李子龍以”左道”馳名一時,在朝中有極多的親信。
在親信的幫助之下,李子龍有機會深入內宮,到萬歲山等地觀察。
雖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據傳李子龍意欲弒君,並且被錦衣衛校尉發現,李子龍遂伏法。
當時二十餘歲的成化帝朱見深得知此事後,認為到處都佈滿危險,因而大為緊張、疑神疑鬼,為了避免類似的事再次發生,朱見深十分想了解宮外的民臣動向,於是令宦官汪直從錦衣衛中選人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
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搜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
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這個喬裝成百姓的偵查是不成氣候的,於是憲宗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組織了新的內廷機構–西廠, 西廠以汪直為提督,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
西廠的軍官主要從錦衣衛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西廠成立,本來隻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升官發財,拼命的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
西廠在全國佈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內閣大學士商輅及同僚萬安、劉珝、劉吉上疏,歷數汪直的十大罪狀,認為憲宗寵信汪直,致使”人心洶洶,各懷疑慮”; 他們還特別指出,上年七月有妖物傷人,而今的汪直用事,正是妖物出現的應驗,要求憲宗革除西廠,廢黜汪直,如此才能安天意、回人心。
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
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隻相隔一個月。
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五年裡,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
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
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兩廠一樣,但偵緝范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
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出,天下騷動。
正德五年,劉瑾倒臺,明武宗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
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東廠、西廠與錦衣衛共同點是 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
即”巡查緝捕”
總之,出於專制政權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使用,東廠、西廠與錦衣衛都是這樣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