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憋屈的王爺,被他哥哥設計奪取了兵權,還要讓他一起謀反。《網路歷史》

      明朝有一位王爺叫做朱權,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十三歲那年,他被朱元璋封為寧王。

寧王謀略過人,在朱元璋的諸多兒子當中,寧王朱權絕對是唯一能與燕王朱棣抗衡的那個。

史書記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在肅清北元的戰爭中,寧王屢建戰功,他是大明各親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而且他手下還有戰無不勝的王牌騎兵朵顏三衛。

就是這樣一個實力派,卻被他的親哥哥設計要挾造反,他哥哥給他許下事成之後和他平分天下的空頭支票,被搶走了他兵權, 讓他成為了最憋屈的王爺。

    話說,燕王朱棣聽說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要來攻打北平,並沒有考慮應該如何迎戰,而是帶了一隊人馬匆匆離開北平,留下妻子徐妃守城。

難道是朱棣是害怕李景隆的大軍?

這倒不是,相反朱棣對李景隆太了解了,知道李景隆根本就不是當帶兵打仗的料,只要徐妃,堅守城池,李景隆肯定是束手無策,所以放心地離開北平。

那麼燕王離開北平要到哪兒去了呢?

他要到大寧去,大寧位於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的寧城縣,就在北京的東北邊,而這個大寧就是寧王的根據地。

在二十多個親王當中,就數燕王和寧王的實力比較強。

眾所周知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寧王的實力強,不僅僅在於善謀,而且他還有很強大的實力。

一般的藩王隻有幾千的護衛隊,實力強大的燕王也不不到兩萬的兵力,而這個寧王卻有甲兵八萬,戰車八千,而其他還擁有強悍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是歸順明朝的蒙古騎兵。

當時北方蒙古地區分成三個部分,西部叫做瓦剌,東部叫做韃靼,東北方叫做兀良哈。

兀良哈裡頭有三個衛,有朵顏、泰寧、福餘三衛,也就是『朵顏三衛』。

這個朵顏三衛的兵是能征善戰,他們歸順到寧王的部下,是當時明朝加強北方邊境的一個重要的力量,在幾次明朝北征對付蒙古殘餘勢力的時候,朵顏三衛都立過戰功。

  朱棣帶兵來大寧是有目的的。

他的目的是要讓寧王參加到自己的行列當中,利用寧王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對抗朝廷。

大寧地區在北平的東北方,也就是北平的後方,如果朱棣南下攻打朝廷,他的身後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寧王讓他非常擔心。

萬一朝廷和寧王一起聯手,他豈不是腹背受敵,所以如果能夠爭取寧王參加到他的陣營,這樣不僅消除了後顧之憂,而且大大地加強了自己的力量。

來到了大寧城,朱棣先讓軍隊駐紮在外面,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地進了大寧城。

寧王見朱棣隻是一個人前來,便放松了警惕。

朱棣見到寧王,連忙上前擁抱。

久未謀面,此時的朱棣不禁潸然淚下,向寧王哭訴自己的遭遇:『兄弟呀!你不知道哥哥的苦啊!我起兵完全是迫不得已,現在南軍百萬大軍兵臨城下,做哥哥的快不行了,弟弟你一定要在皇上面前替我說說話,隻有你能救我啊』 這場面還真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

朱棣接著說道:『兄弟啊!咱倆都是太祖皇帝的兒子,骨肉相連,可是咱們現在被朝中的奸臣欺負,這群奸臣進讒言,讓建文帝削藩,讓我們這些皇帝的叔叔都沒有活路了』看著燕王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寧王也感同身受,因為在這之前,建文帝曾以朱權不至京師為理由,削減了他的護衛,明顯是準備要對自己動手的節奏。

由於相似的經歷,拉近了這兩兄弟的距離,寧王便留燕王在大寧多住幾日,一起敘敘舊。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好幾天過去了。

燕王也要向寧王告辭了。

告別的時候寧王把燕王送出城外。

然而讓寧王意想不到的是燕王竟然在城外佈置了很多兵,這些士兵一擁而上,把寧王抓起來。

寧王連忙招呼朵顏三衛救駕,然而朵顏三衛已經被朱棣收買,假裝聽不見寧王的呼救聲。

燕王把寧王抓起來,就是想要脅迫他加入到自己反叛朝廷的隊伍當中來。

燕王對寧王說:『兄弟,我把你綁了,沒有別的意思!反正現在建文帝對我們都有意見,想把我們給滅了,與其等待被滅,還不如你跟我一塊兒造反吧!我們一起起兵,將來得了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寧王當然知道燕王說的是糊弄人的鬼話,但是他已經被燕王控制,想要活命隻能被迫加入了燕王的反叛隊伍。

因為寧王的加入,所以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衛也都歸了燕王,這使得燕王的實力大增。

同時也解除了朱棣的後顧之憂。

果然,有了寧王的加入,燕王實力大增,最終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如願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寧王自然不再敢提朱棣當年許下的平分天下這件事。

他只要求朱棣,讓他回到自己的藩地去。

不過朱棣並不放心把寧王安放在自己的後方,找了個借口說,大寧那邊風沙太大,我不能再讓你去遭罪了,南邊的地方你隨便挑,那裡氣候好,於是把寧王分封到了南昌。

寧王雖然憋屈,但比起另外幾個被廢為庶人的兄弟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