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北平城。
此時的燕王並不著急如何應對來自朝廷的大兵鎮壓,而是在仔細地翻閱先帝朱元璋給他留下的《皇明祖訓》。
難道是這祖訓裡有朱元璋留給他的攻城掠池之術,還是有行兵佈陣之法,抑或有調兵遣將之道。
遺憾的是,祖訓上這些都沒有。
祖訓上有的隻是讓藩王盡心盡力負責皇上和防止藩王造反的條條框框。
那麼,朱棣翻看祖訓有何用意。
首戰初捷,燕王朱棣取得了北平起義的勝利。
這標志著朱棣起兵造反。
但是如果說直接宣佈造反,那是萬萬不行的,因為那樣就變成了亂臣賊子,社會輿論壓力就能把你給消滅了,如果被打上了亂臣賊子的標簽那就好比是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所有要成就大事,就必須要師出有名。
牽強地說就是要編一個有根有據,有理有法的理由,更直白地說就是要把自己不合理的、不合法的東西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說辭,讓大眾聽了起碼不抵觸。
怎樣為自己的造反找到一個合法的借口呢?
這個問題把朱棣給難住了,於是就有了剛才朱棣翻閱祖訓的那一幕。
不幸的是,朱棣並沒能從祖訓中找出一個合理的出兵理由。
朱棣把他幕僚都召集過來,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大家議論紛紛。
其中有人說,我們既然是公開反對朝廷那麼就直接叫做『討伐』。
也有人說不行啊,畢竟南京那邊還坐著一個建文帝,討伐建文帝,那不是使我們陷入被動。
朱棣見大家都在積極地討論,唯有平日主意最多的道衍和尚姚廣孝在一邊沉默不語。
朱棣很好奇地問道:『道衍大師,你怎麼看?
』道衍和尚不緊不慢地說出了六個字,『清君臣,靖國難』。
和尚接著解析道:『清君側,是說建文帝身邊出了齊泰與黃子澄這樣的奸臣,誘導皇帝,削藩,殘殺皇室骨肉。
這樣有利於團結各地的藩王力量。
靖國難,則是說現在皇帝被間歇蠱惑,有生命危險,我們起兵就是去營救皇上,避免皇上陷入奸邪之手』朱棣聽後,大喜,說道:『正合我意,我們就以『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殺入南京城。
『清君側,靖國難』的起兵的旗號有了,而且還叫得挺響亮。
但是朱元璋為了防止各個藩王造反,立下了《皇明祖訓》來管理藩王。
這本《皇明祖訓》實際上就是老朱家的家法家規。
翻開這本家法家規,裡面詳細記錄了藩王的各種行為準則,以及違反這些行為準則所要面臨的懲罰。
朱棣每每翻開這本書就覺得是他老子專門為他量身定制的一樣,條條都是針對他而寫的。
這無疑是在增加了他造反的難度。
比如,明確朱允炆是皇位繼承人,其他藩王隻能好好輔佐他。
比如,藩王隻能在自己的封地待著,沒有皇帝的允許不準進入南京。
比如,藩王封地的文武官吏,都得聽從朝廷的安排。
又比如,在軍事上,藩王隻能又有三千到一萬九千不等的護衛兵,沒有皇帝的指令不能統領朝廷的兵馬。
即便朱元璋對藩王做出了種種限制,但是朱元璋為了防止大明江山落入他人之手,還是賦予了藩王特殊的領兵權力,而這點恰好被朱棣在再次翻閱祖訓中注意到了。
我們看看朱棣翻到的祖訓是,怎麼寫的呢?
祖訓中有寫到『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如果朝中出了奸臣,沒有正臣,親王必須要盡心盡力討伐清理皇帝身邊的這些奸臣,匡扶皇室。
這與我出兵的口號『清君側,靖國難』很吻合,朱棣引用了朱元璋留下的祖訓作為依據這樣出師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其實朱元璋給他子孫留下的《皇明祖訓》確確實實是有類似朱棣引用的這幾句話,但是朱棣偷梁換柱,篡改了其中的一句。
《皇明祖訓》的原版是『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待命,以清君側之惡』 『必訓兵待命』的意思是親王要把你的軍隊管好,訓練好,要等待皇帝的命令,你才能夠去清君側。
現在朱棣把它改成了『必訓兵討之』這就是說親王可以直接帶兵去清君側。
在文字上玩了一個小把戲,讓天下人看,我燕王朱棣是依據先皇的祖訓來幫助皇帝,為解除皇帝患難,將這場戰爭美其名曰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