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卻讓他成為了群狼盯著的獵物。
如果說把朱元璋比作一頭猛虎,那麼他的眾多兒子這是一群狼,但是他的孫子朱允炆則像是一隻溫順的綿羊,而且這頭綿羊已經被周圍的群狼給盯上了。
話說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愛屋及烏,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這引起了各個親王的不滿,他們都認為這個皇帝應該從兒子輩當中選出,但是迫於朱元璋的壓力,他們是敢怒不敢言。
由於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資歷尚淺,性格軟弱,朱元璋也擔心他不能夠使他的叔叔們臣服。
特別是實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
正可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一天夜裡,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條黃龍、一條白龍,這兩條龍鬥著鬥著在宮裡就鬥起來了,在殿裡頭就打起來了,最後白龍一溜煙跑了。
這個夢勾起了朱元璋的疑心,他覺得這個夢不普通,一定預兆著什麼?
帶著這樣的疑慮,朱元璋來到了第二天的朝堂。
朝堂之上格外顯眼的是自己的親兒子朱棣和親孫子朱允炆,按照常理,以左為尊。
皇太孫朱允炆的地位應該比燕王朱棣的地位高,但是朱允炆卻站在燕王朱棣的右邊,朱棣敢站在朱允炆的左邊,顯然是沒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裡。
朱元璋從此對朱棣多了一個心眼。
對於親王的問題,朱元璋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這樣既能夠分散他們的力量,集中皇權,還能讓他們鎮守各地鞏固皇室。
明朝分封親王時朱元璋考慮到歷史的經驗,防止親王的勢力過大,限定了親王軍隊的人數。
通常親王的軍隊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朱元璋有一個明確的規定,親王隻能夠調動自己的軍隊,親王以外的軍隊他管不了。
而且朱元璋還規定親王『不臨民,不裂土』。
不臨民是說親王不能管你當地的民政,稅收法律。
不裂土是說這片土地也不是你有了這個封國別人不能進來,而是你所有的封地都是皇帝的。
雖然朱元璋對各個親王管控得很嚴,但是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密不透風的墻。
朱元璋給他子孫定下的規矩也不例外。
他定下的《祖訓》中有這樣的規定『遇有大事,諸王可以節制諸軍』,平常的時候你不能夠指揮你封國以外的軍隊,但是一旦打仗,卻是隻能由親王當這個大統帥。
雖然其他人公侯將相能征善戰,但是他們不是朱元璋的子孫,隻有親王是代表皇帝在皇族,所以在作戰的時候親王可以指揮軍隊。
其實各親王對朱元璋都是陽奉陰違,表面一套,背地裡一套。
他們其實都各懷鬼胎,都對皇位的覬覦,畢竟他們覺得朱元璋的皇位就應該傳給兒子輩,不應是孫子輩,所有他們偷偷在各個封國裡發展自己的勢力。
其中實力最為強盛的是燕王朱棣。
朱元璋對於已經早有警覺,但是他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也不可能像對待其他臣子一樣,將其誅殺,所以朱元璋臨死之前他說:燕王不可不慮啊!
朱元璋在去世之後,親王們的翅膀早就很硬了,年輕的朱允炆幾乎是掉進了狼群之中,作為皇帝,朱允炆也不傻,所以他繼位就和大臣們一起商量如何對付他各位叔叔的問題。
應該怎麼削藩呢?
朱允炆第一個削的親王是周王,因為周王劣跡不少,經常有人告他的狀,而且周王和燕王是一母同胞的弟弟,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
燕王最強,不能從燕王那兒下手,朱允炆就先削周王,然後就削齊王、代王、岷王、湘王,不到一年之間五個王死的死、廢的廢,最後就面臨著要跟燕王攤牌,於是就有了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