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煥守寧遠。
初四收到報告,後金努爾哈赤即將率兵來。
袁崇煥與大將滿桂、趙率教、左輔等積極備戰。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兵到,有6萬人,二十四日開始攻城。
而寧遠城的守軍不足2萬。
努爾哈赤先用兩萬鐵騎圍城,然後用其餘人攻城。
寧遠是一座小城,根本不放在努爾哈赤眼裡,比這大得多的沈陽和遼陽城都擋不住他,何況是寧遠。
剛開始的戰況也印證了他的判斷。
後金軍用楯車《盾牌車》攻城。
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鐵皮復合而成,這樣制成的楯車『小磚石擊之不動,大磚石擊之滾下,柴火擲之不焚』,具有較強的防禦力,類似於土坦克。
它的作用是把在它身後推車的士兵送到城墻下。
這些人做什麼呢?
答案是鑿城墻。
用土工作業的方式把城墻鑿出一個個坑,這些坑配合外面的裹著鐵皮的撞車撞城墻,是後金攻城拔寨的不二法寶。
寧遠城雖然有11門『紅夷大炮』,而且『從城上擊,周而不停。
每砲所中,糜爛可數裡』,但城墻下恰好是射擊死角。
就算是用石頭砸人,也不一定全能砸中。
後金軍悍不畏死的朝城墻前進,到了城墻下就拼命鑿,城墻被鑿出一個個大坑。
眼看城墻搖搖欲墜,情勢萬分危急。
大部分軍民對守城其實信心不大,要不是袁崇煥的堅持,怕是早就投降了。
這時候更是後悔,仗打成這樣,再投降估計也是兇多吉少,於是紛紛抱怨說:『袁爺為己一人,累我一城百姓』。
眼看要陷入絕境,這時候一個浙江籍的通判《疑為金啟倧》急中生智,把火藥均勻爬在蘆花褥子及被單上,然後卷起來,起了個名字叫『萬人敵』。
他自己先做試驗,結果點火後火星飛到胡子上,很快整個人都燒起來,撲都撲不滅,就這樣被燒死了《一說金啟倧死於火炮炸膛》。
他的死是有價值的。
袁崇煥趕制了許多『萬人敵』,然後往城下拋。
明朝的家居用品一直都是後金居民的搶手貨,那些普通士兵看到這些被褥從天而降,紛紛用手去接。
結果城上的人不失時機地發射火箭,城墻底下成了一片火海,火越撲越大,被燒死的有好幾千人。
這種情況下,後金軍沒法進攻了,畢竟躲在遠處要挨炮彈,沖到近處又躲不過『燃燒彈』。
在二十五日又勉強攻擊一天後,後金軍撐不住了,而前敵總指揮李永芳也無計可施。
由於死的人太多,屍體都是直接拉到城西門外磚窯焚化。
偏偏這個時候有一個重要人物中彈了。
至於這個人是誰,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努爾哈赤本人,但據遼東經略高第後來的奏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佈包裹,眾賊抬去。
』這裡說的是『炮斃』,但努爾哈赤同年四月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活得好好的,七月份才去世。
這個不幸被炮轟死的大頭目到底是誰,已不可考。
由於傷亡慘重《據統計死了17000多人》,努爾哈赤不得不退兵。
寧遠城內,滿城百姓又大哭拜謝袁崇煥、滿桂等救命之恩。
其實努爾哈赤只要再堅持一天,寧遠城就不保了。
因為城內的硫磺火藥儲備已經用盡,城墻上的大小坑有70多處,再用撞車撞幾下說不定城墻都要塌了。
士兵弓箭也即將耗盡,以至於袁崇煥在後金軍還沒有撤退完時冒險派50名死士從城上縋城而下,撿了十餘萬支箭。
這次寧遠攻防戰,明朝這邊勝得非常僥幸,除了人為因素外,隻能說此時大明朝氣數未盡。
明金戰爭打了八年,這還是明朝第一次勝利,兵部尚書王永光向天啟皇帝盛贊袁崇煥的功績,稱『八年來賊始一挫』。
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袁崇煥也憑此戰名揚天下,堪稱他的初出茅廬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