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由於軍隊系統的缺限和衛所制的廢馳,造成邊患橫行,海寇猖獗。
原有的衛所制度顯然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因此,募兵營伍制應運而生。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京營損失殆盡,各地邊防陷入危機,隨後又有蒙古部落入侵北京,在衛所部隊不堪用、不足用的情況下,明廷派遣禦史前往內地募兵。
後來戰事不斷,為了彌補軍隊數量的不足,募兵成為了常態,時時補充,到了嘉靖時代更是大規模展開,衛所制度徹底邊緣化,募兵成為了明軍主力。
募兵稱之為營伍兵,編制、待遇與衛所不同。
營伍制下,將官分別為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千總、把總等,而衛所制為都指揮使、指揮僉事、千戶、百戶、總旗、小旗。
一個衛為五千六百人左右,營伍制一營的兵力大約在兩千兩百五十人到四千五百人之間。
衛所部隊有土地耕種,而營伍兵有軍餉可拿。
募兵制施行以後,明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東南地區的戚家軍、俞家軍,東北地區的關寧騎兵,西北地區的秦兵等。
這些軍人以壯齡參軍、職業作戰,並且憑軍功可以拿賞金或升官,實現階級躍遷,因此作戰士氣更為旺盛。
營伍制的存在,使得明軍得以與國內外反對勢力展開作戰,比如萬歷年間入朝征倭,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從遼東、宣府、延綏、浙江等地的作戰勁旅中抽調,因此取得了對倭作戰的勝利。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擊敗倭寇,也是營伍制下取得的。
但營伍制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對政府財力要求很高。
明朝前期,國家財政尚且寬裕,外部戰爭烈度較小,軍餉規模並不龐大。
但到了中後期,農民起義頻發,女真部落在東北興起,募兵成為主流,募兵費用節節攀升,國家的財政日趨崩潰。
崇禎年間,每名士兵的年俸已經超過了四十兩,財力不足使得軍餉不足,嘩變也就成了常有的事情,直接影響了士兵的忠誠度和士氣。
更為嚴重的是募兵制下部隊的歸屬感問題,明末的官兵私有化問題素來嚴重,比如各個邊鎮有規模不小的家丁團體,而募兵制興起使得部隊大多歸將領所有,而不接受朝廷命令。
如此,明王朝的歷史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五、結論
明朝軍事體系和軍事制度隨著王朝建立、經濟社會發展、外敵入侵威脅等因素的不斷變化而調整演變,既有適應形勢變化的主動調整,也有被逼無奈地被動變化。
但過於分權制衡的體系安排,衛所制度自身的缺限以及後期營伍制造成的部隊私有化,使得明朝軍隊的戰鬥能力除了建國前期,總體上是偏弱的,這也直接造成了土木堡之變和邊患四起,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分四個專題內容把明朝軍事體系和制度的演進初步梳理一了下。
我是傾城地笑,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