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僅剩一人,楊博資歷深能力強,但張居正不讓他入閣。《網路歷史》

隆慶六年,高拱被萬歷皇帝驅逐出京後,高儀不久病死,內閣僅剩下張居正一人,至少要遞補一個人進來。

那麼選誰呢?

從當時朝廷六部官員來看,三朝元老楊博最有資格,他是嘉靖八年進士,文武雙全,資歷深。

高拱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他的資歷比高拱還要老。

他入內閣,眾大臣認為理所當然。

但張居正並希望楊博入閣,因為楊博的才幹和資歷都太強了。

楊博曾經被小閣老嚴世蕃稱為天下三大奇才之首,比自己早十八年入閣,官居吏部尚書,同時掌管兵部,手握軍事、人事大權。

他的能力不在高拱和自己之下,把這樣的人引入內閣,無異於引狼入室,禍患無窮。

自己好不容易與馮保聯合起來,借皇帝之名趕走了高拱,如果又把楊博放進來,自己是沒有能力掌控他的。

當然,從楊博幾十年的表現看,他似乎沒有政治野心。

早在嚴嵩收拾夏言的時代,他就專心國防,帶兵抵抗蒙古,絲毫不參與朝廷權臣的爭鬥。

徐階與嚴嵩長期對峙,徐階與高拱鬥得正酣,張居正與高拱纏鬥不休,他都能置身事外。

過去沒有,不等於現在沒有。

從張居正自己的切身經歷看,人是會改變的,良心和品質不一定靠得住。

高拱在翰林院和國子監時相當清廉,自從成為內閣首輔後,也開始收受賄賂了。

徐階先生辭官下野,不過問政事,隻希望回鄉過清閑日子,可高拱並不肯放過他,對他窮追猛打。

所以,良心道德,在權勢面前是那麼脆弱。

楊博的人品應該沒有問題,然而,張居正不可能把自己的前途,振興大明,改革弊政的遠大理想寄托在楊博的人品上。

既然他願意從事實務工作,願意帶兵打仗,那就讓他清清靜靜的幹自己喜歡幹的事情吧。

內閣之事,不必煩勞。

當然,就算從朝廷慣例上看,不用楊博也是很有道理的。

明朝的吏部尚書掌握朝廷官員的任免權,其地位本來在內閣大學士以上。

即使到了後來內閣權力加強以後,吏部尚書在路上遇到大學士,照例也是不需要避道的。

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應該把吏部尚書和內閣大學士結合起來,所以推舉大學士的時候,通常是把禮部尚書、吏部侍郎,或是翰林學士提升為內閣大學士。

這兩方面的原因加起來,張居正自然不會讓楊博入閣。

萬歷元年,楊博退休,萬歷二年去世,萬歷皇帝贈授其為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