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都有『洋務運動』,隻不過明朝從正德嘉靖時期,也即明朝中後期就開始了洋務運動。
無論明朝還是清朝,其洋務運動都是從軍事開始,具體到明朝就是從佛郎機銃炮地引入、仿制與自造。
明朝時期,因為西方在科技和軍事入侵人員人數上無法戰勝大一統的明朝。
所以,明朝的第一次洋務運動效果較好。
明朝的第二次軍事洋務運動,主要是天啟、崇禎時期。
這一時期,以徐光啟為核心引入西方火器為特征。
但這一時期因為『洪武荒政體制』徹底失靈下,加上『黨爭』劇烈,造成明朝被農民起義推翻,清軍順勢而為實現『改朝換代』。
由此,第二次軍事洋務運動屬於失敗的革新。
第一次軍事洋務運動功臣汪鋐
與明朝相比,清朝的『洋務運動』在廣度、深度、范圍上都比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要強許多。
關於清朝的洋務運動,我們明天詳談。
今天主要談談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
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有什麼特點
明朝的『洋務運動』隻涉及軍事武器,屬於純粹的軍事洋務運動。
而且正德、嘉靖兩位皇帝都是反儒家思想對皇權抑制的皇帝,在他們有意或無意的舉動下,『隻涉及軍事武器』的第一次軍事洋務運動非常成功。
第二次軍事洋務,則因為屬於在『西方傳教士』和少數儒家異類指引下,涉及到了思想和某種體制的改變,在當時混亂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明朝與清朝相比,並非它多麼優秀,而純粹是一種『幸運』。
那時的西方確實在發展,但還沒有發展到『最佳時期』。
西方最佳時期是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以後。
明朝作為東方文明的代表之一,在明朝時期是繼奧斯曼帝國以外,表現最優異的朝代。
距離、我們的大一統思維、西方科技水平、西方侵略軍人數這四個原因,構成了明朝幸運的四個基本原因。
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在嘉靖時期,完全可以再向前走一步,但因為我們的『自戀自滿』造成隻是停留在原地。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劇。
明朝第一次軍事洋務運動何以成功
學習他人、他國是永恒的主題,即使你很強大,也不能夠停止這種學習,更何況有時候的強大,隻是自我感覺強大。
明朝的第一次軍事洋務運動之所以獲得勝利。
主要是正德愛玩,大權下放給太監們,造成國政特別是邊疆軍事問題無人關注,邊疆軍事首腦可以各自為政。
反而促進了發展。
嘉靖則是與文臣們的鬥爭,促使這次軍事洋務運動獲得成功。
這種成功完全不是自上而下的集團行為,而是統治階層的主體文人集團被排斥在外。
雖然沒有改變問題的本質,但對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說,卻是成功的一次改革。
正德、嘉靖不幹事兒卻獲得成功,崇禎勤勤懇懇卻亡國失敗,這裡面的原因是什麼?
就在於文人作為統治核心的問題。
崇禎受儒家理想主義影響過深,最高統治者隻能是拿這思想那思想作為一種工具,什麼儒家、法家,誰有利於當時的治理就用誰。
崇禎對文官不滿意,但卻不能對這種不滿意進行解決。
自宋朝以後,文人集團就是統治主體,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主要看的就是統治主體能否實現自我改變。
它不改變,整體改變的可能性不大。
無論你是否承認,你說『文人治國』多麼不好,但歷史發展任何人都改變不了。
『文人治國』總比『武人治國』要先進和穩定。
所以,文人的思想是需要極為關注的事情。
大明的第二次軍事洋務運動為何會失敗
北宋與其後的明清三朝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儒家思想被定為『唯一統治思想』後,儒家思維逐漸走入死胡同。
其典型代表就是『八股文』的出現且定型為科舉制的核心。
為何北宋、明清都選擇了儒家作為『唯一統治思想』?
就在於儒家最有利於統治階層的治理,儒家統治思想的核心『仁』,是以『等級制度』為前提,在等級制度下大家『親親愛愛』,但等級是不能錯位的。
以前儒家還講究天下、社稷、君王,自從明朝開始,天下、社稷、君王其實就已經是一體。
為了自己的天下太平、穩固一切皆可拋。
例如在對內對外問題上,北宋、明朝采用的都是一種『消極防禦政策』。
自主放棄幽雲地區的收付,早在《澶淵之盟》其實就開始了。
例如在河北廣泛開鑿河泊搞『水上長城』、大范圍的種樹搞『大樹禦敵』、挖地道搞地道戰《規模比前兩者小得多,所以我沒有專門介紹》。
明朝更是搞了『九邊種樹禦敵』。
這些思路都是一致的。
搞這些既抵擋了別人,也阻擋了自己,都是消極的防禦防守。
明朝也沒好到哪裡起,因為京師人口問題導致的柴薪問題百年來都無法解決,最後還是從北宋那裡找到靈感。
由大學士丘浚建議『九邊種樹』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從弘治到嘉靖的半個多世紀裡,在九邊地區種了很多很多的樹,甚至把大樹作為阻遏蒙古騎兵南下的『法寶』。
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明人和宋人的奇葩思想。
正是這種『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的軍事思維,才使得我們許多問題隻是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感覺偉大、自我感覺強大。
睜開眼睛看看世界確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