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分封到各地的王爺和地方官誰更牛?《網路歷史》

明朝在各地的王爺和當地官員的關系,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盡管如此,從級別上來看,明朝的王爺的從級別都完勝地方官員。

天生貴胄的級別不是沒品,就是位比三孤!

明朝的王爺有兩種——親王、郡王。

其規律是,除去太子、太孫為『常務副皇帝』外,餘則一言以蔽之皇子成年為親王,皇子成年是郡王;除去王世子、世孫為『常務副親王』,皇孫成年為郡王。

那麼親王、郡王是什麼級別呢?

《明史》裡對親王和郡王的級別沒有明確說明,但對於他們的孩子的級別卻又了說明。

《明史》載: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

也就是說,親王的嫡長子、嫡長孫的級別是正一品。

從邏輯上來講,嫡長子應該比嫡長孫高一個級別,不知道朱元璋怎麼想的,讓他們平級。

王世子、王世孫是位比三公的一品,那麼比一品還高就是無品。

當然無品有點低調,正確的說法就是超品。

類比今天的話,應該是副國級,皇帝的級別當屬於正國級。

我姑且稱之為正超品,從超品吧,親王級別就是從超品。

親王是副國級,那麼郡王是什麼級別呢?

很遺憾,《明史》裡對郡王也沒有級別,不過張廷玉對郡王的嫡長子、嫡長孫的級別記載:

『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

郡王的接班人相當於二品大員,那麼郡王本人自然就是從一品大員了。

從一品的級別僅次於三公,相當於三孤或者等同於太子三公。

太子三公分別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分別是少師、少傅、少保。

電視劇裡的鰲拜鰲少保其真實職位是太子太傅,打贏北京保衛戰的於謙於少保,才是真正的少保。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的地方官員都是什麼級別?

明朝地方官員按照行政區劃單位變更,經歷了兩個階段,但地方長官變化卻經歷了三個時期,而明朝的王爺地位也逐步經歷了天壤之別的過程。

1368年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的大名的行政區劃單位直接是明隨元規《不理解?

這是升級版的曹隨蕭規》設立行省,行省的全稱先是行中書省,後來是行尚書省,簡稱就是省。

其長官不是和現在稱呼一樣的省長,而是丞相,為了分權就設立了左右丞相。

中央的左右丞相是正一品,平章政事是從一品,左右丞是正二品。

我認為,地方的左右丞相大體與左右丞相當,應該是正二品。

可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就將行省改為承宣佈政使司。

饒是如此,明太祖還是覺得地方權力太大,又一分為三,行政設承宣佈政使司,防衛設都指揮使司,刑事設提刑按察使司。

即使這樣,承宣佈政使司也有兩個長官,分別是左佈政使和右佈政使,兩佈政使級別一樣,但負責人卻是左佈政使。

其級別很低,隻是個從三品。

到了建文帝時期,升級為從二品。

永樂皇帝一上位,又降了一級定為正三品。

到了明朝中後期又相繼設立了巡撫和總督,巡撫的級別一般是從二品,而巡撫的上司總督則是正二品。

前邊我們說了,郡王的級別是從二品,從級別上還是很能秒殺地方官的。

明朝王爺和地方官員的關系。

朱元璋是最勵志的皇帝,他完成了從乞丐到皇帝的華麗轉變。

在他17歲那年,因為饑荒爸爸、媽媽、大哥都餓死了,自己為了弄口吃的,不得不到寺廟的做個幹雜活的小行童。

就這,50天後,也被高彬法師給攆走,朱元璋也隻能拿著破碗《缽》以化緣的方式乞討!

成為皇帝後的朱元璋,最大的心願就是要把兒孫給養起來,再也不願有一個兒孫去討飯,甚至餓死。

他要讓自己的兒孫,哪怕是傻子白癡也要有酒有肉《大吉大利,天天吃雞》,有人伺候,永遠不再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了。

而要想保住子子孫孫的幸福快樂生活,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對每一個兒子都封王,對每一個女兒都封公主,連侄子也封王!他的後代的飯碗問題就徹底解決了,他的子孫後代捧的可是金飯碗。

明朝的王爺有兩種,一種是親王,一種是郡王。

對於郡王及其以下的明朝宗室,他們的日子說好聽的就叫大富翁,說不中聽叫寄生蟲!我們來看看明朝宗室爵位分封情況。

光解決子孫吃飯,這是最低要求,還得給他們權力,讓他們幹活,所謂無功不受祿。

沒本事也要吃好飯,當瀟灑的大款,這是兜底的最壞打算。

朱元璋對子孫總體是這樣的,指導總思想是宗法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皇帝一脈是歷代太子世襲罔替,餘子不問嫡庶都是親王。

親王嫡長子十歲封世子,嫡孫十歲封世孫,日後承襲親王爵,其他兒子則封郡王。

郡王嫡長子十歲封郡王世子,嫡孫十歲封長孫,未來接班,別的男孩都是將軍。

將軍有三等,他們是最高等的鎮國將軍。

從將軍開始,這些金枝玉葉,不管是長子還是幼子,嫡子還是庶子,都是一樣的級別。

鎮國將軍的兒子都是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都是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的兒孫都是中尉,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降級,其子為鎮國中尉,其孫為輔國中尉,其曾孫及其之後全部是為奉國中尉!

《一》我先說說親王。

太祖時期,王爺就是個準欽差王。

在朱元璋的時代,他26個兒子封了25個,其中一個還沒有就藩,實際上有24個親王。

沒就藩的是老九趙王朱杞,一歲封趙王,兩歲就夭折。

另外一個沒有封的親王就是幼子朱楠,他出生於1394年,那時朱元璋都66歲了。

倒不是老朱太老給忘了,而是26子朱楠太可憐了,沒滿月就夭折了。

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齊王、潭王、魯王、蜀王、湘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岷王、谷王、韓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

《明史》記載,這些親王超級牛,王公大臣見了都得跪拜。

雖然沒有明確的封地,以及可以管理的民眾,但他們擁兵自重。

根據其年齡和能力還有駐地不同,分別掌握3000到19000兵力不等。

明朝親王有三種,我姑且稱他們為塞王、中王、畿王。

塞王就是邊疆王,擔負著保衛邊疆甚至拓展領土的重任;畿王就是京畿附近的王爺,擔負著包圍京畿的重任;其他的王爺則介於兩者之間,進可支援塞王殺敵,退可支援畿王勤王,所以我稱他們為中王,就是中間王。

因為塞王太遠,畿王太近!

朱元璋時期的王爺不僅身份高貴,兵力雄厚,更是權勢熏天。

雖說,這些兵都歸兵部管轄,但實際上這些王爺不僅牢牢掌握這些兵力,而且還能指揮老將。

尤其是那些塞王,一旦有勛舊將領攻打北元,塞王的他們能直接指揮至少是能做到監軍。

在文的一方面,王爺的是屬下,往往可以以地方副職的形式參與地方治理。

2、永樂之後,王爺就永遠也不樂了。

王爺權力如此之大,早在朱元璋當初準備分封就遭到了反對。

可他們反對不僅無效而且還有罪,遭到了朱元璋嚴厲的懲罰。

作為朱元璋直接的受益人的皇太孫朱允炆提及這一問題,朱元璋就問朱允炆怎麼處理?

朱允炆本來就以厚道仁慈人設示人,也隻能表達對於這些如狼似虎的叔王們會厚道的。

倘若他們之中有人不軌,自己先禮後兵,並給人留有後路。

朱元璋也沒什麼更好的主意,就為他點贊好評了。

可等朱允炆當了皇帝之後,朱允炆並沒有先禮後兵,而是想對叔王來個一勞永逸的處理。

他削藩削得太猛了,簡直要置諸位叔王於死地,有的忍了,有的忍無可忍就拼了。

這拼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朱允炆叔王在世中的老大——燕王朱棣,而且還是朱允炆叔王在世中軍事實力最強的人。

在姚廣孝的謀劃下,朱棣吞並了寧王的關寧鐵騎,就開啟了以卵擊石的靖難之役。

朱棣在寧王、谷王的支持下,在其他王弟的作壁上觀下,竟然意外地成功了。

燕王成為皇帝後,鑒於朱允炆削藩過於簡單粗暴急躁,就逐步削弱他們。

而且朱棣手段極為高明,弱化塞王,拉攏中王。

對於叫喊他們也沒什麼大的夢想,只要能愉快地活著就好。

到了明宣宗時期,更是將拉攏和打擊提高的極致,削藩削到點子上了。

那麼,這個點子是什麼呢?

就是削兵!他以秦王府護軍張嵩為臥底,告發朱志壇不軌。

朱志壇本是個文人、老實人,立即向宣德帝交出三衛。

朱瞻基也厚道收下三分二,退回三分之一。

有了秦王的表率後,楚王、蜀王、肅王等也紛紛交兵三分之二!

宣德帝對於直接謀反的叔叔漢王朱高煦予以除國滅門!到了明武宗時,寧王朱宸濠也玩謀反,落得跟朱高煦一樣的下場。

其實在永樂之後,親王們想成為永樂第二已根本就不可能了。

更何況從從永樂到洪熙再到宣德一直在削藩呢!明代後期的親王,他們其實就是一個吃喝不愁的大富翁,而且也基本不幹活。

成為寄生蟲不是他們的本意,明太祖規定的守衛邊疆、勤王的工作被去掉後,他們隻能混吃等死。

當然,也有不願意當寄生蟲的,比如本該繼承王位的,他因為老爸犯錯,加上不想做寄生蟲,怎麼也不繼承王位。

期間致力於音樂、數學、歷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

『人到四十不自由,轉眼高堂體見憂。

簷前犬子尚難立,負盡糟糠為鹽油。

妻兒怨我難聚首,夏蟲難解冬日愁。

若非碎銀二三兩,誰願勞碌志未躊』

日子過得很不好,連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勇氣都沒有,為了幾毛錢,受苦受累又受氣。

這種境遇,對於親王來說是不存在的。

自明一代,親王們雖然後來沒權甚至沒自由,但錢是絕對不差的。

後來的親王,尤其是當時皇帝的子弟,他們為了發財還跟地方搶地皮,圈地。

別看他們沒什麼權,但在圈地上,地方上無論是左右佈政使還是巡撫乃至總督也都是沒什麼辦法的,誰叫人家的老爸或者兄弟是皇帝呢!

《二》我再簡單說一下郡王。

郡王裡除了朱元璋的侄子靖江王外,則都是朱元璋的子孫了,他們級別不低,但自始至終都沒有什麼兵,隻不過過得都很瀟灑。

至於朱元璋的非王的後代們,又沒有計劃生育,且奉國中尉怎麼生都是奉國中尉。

龐大的明朝宗室,成為了明朝一大財政負擔。

有人說明朝的滅亡都是被朱元璋的子孫給吃垮的!因為朱元璋的子孫太多了,盡管國家養著,但他們沒有自由,取名也很困難,有的甚至一輩子連個名字也沒取上,更讓人揪心的是,他們有的人生活也真的很困難。

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一定很感慨,大明國都被吃垮了,竟然還有個別子孫吃不好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