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賽兒,山東濱州蒲臺縣人,其因在明成祖永樂年間,利用白蓮教為掩護,組織發動農民起義而成名,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女領袖。
雖然這次起義規模並不大,但影響卻著實不小,甚至憑一己之力改變了朱棣對山東地區的態度,至今青州一帶還流傳著有關唐賽兒的傳說。
元末明初屢遭災禍,山東成為民變搖籃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各地百姓屢遭兵災,而山東絕對算是遭受戰爭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從元末反元戰爭,到明初『靖難之役』,山東都是主戰場之一,由於屢遭戰亂侵擾,以致山東民不聊生,進而成為了民變的搖籃。
從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紅巾軍北伐開始,山東便開始屢遭戰亂侵襲。
當時,紅巾軍三路北伐大軍中,東路軍便是自山東攻往元大都,一路打到通州,後因孤軍深入又敗回山東,此後雙方便長期在山東拉扯。
到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北伐時,山東再度成為主戰場之一,山東百姓再度遭受戰亂。
而在《蓬萊縣志》中,甚至還有『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爭奪要地,明將常遇春血洗山東』的記載,在這場長達一年的戰爭中,可想而知山東的百姓遭遇了什麼。
正是由於元末明初的戰爭,導致山東人口大量流失,明朝建立之後不得不向山東大規模移民,這才使得山東獲得短暫的人口恢復。
然而,僅僅三十餘年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由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這場長達四年的戰爭中,山東又成為了主戰場。
結果,好不容易恢復了元氣的山東地區,再度遭受戰亂,百姓們生存日益艱難。
朱棣稱帝之後,由於靖難時山東地區對於燕軍的抵抗極為激烈,因此雖然減免了全國大片地區的錢糧賦稅,偏偏將山東排除在外,這導致山東地區百姓生活很難在短期內得以恢復。
除了戰亂和人禍之外,永樂年間的山東地區還接連發生水旱災害,雪上加霜之下,百姓們更是民不聊生。
例如永樂四年《1406年》,山東濟南府發生蝗旱災害,當時青州府樂安等州一次上報的戶絕田地便多達七十一萬三千八百四十畝。
永樂後期,隨著明朝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結果先是大修宮殿,緊接著為了供養京營和京城官民,又是南糧北調、修浚運河,又是開鑿會通河,在大量抽調的民夫當中,山東百姓又首當其沖。
在這種情形下,山東簡直就像是個火藥桶,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而這也是後來發生民變的主要原因。
唐賽兒依靠宗教起家,官兵圍剿下悍然起兵
說到唐賽兒起義,就不得不提到大家耳熟能詳的白蓮教,雖然從誕生之初便遭到官方禁止,但因其教義淺顯、修行簡便,從南宋末期開始便得以在民間廣泛傳播。
元朝時,白蓮教因受到朝廷承認開始進入全盛時期,但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其組織和教義都發生了變化,並且形成了各個宗派,在全國各地流傳。
元朝末期,在反元戰爭中同樣有白蓮教的影子,紅巾軍領袖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皆是白蓮教徒,而從至正十七年《1357年》開始,劉福通便派毛貴攻破了膠州、萊州、益都、濱州等地,而正是隨著紅巾軍對這些地區的掌控,白蓮教也得以深入民間迅速發展。
唐賽兒乃濱州蒲臺縣人,正是受民間宗教白蓮教的影響,出身貧苦的唐賽兒自幼便誦讀佛經,而其丈夫林三《《明史·衛青傳》稱林山》也是白蓮教成員。
雖然明初嚴禁白蓮教,但深受白蓮教影響的唐賽兒和林三還是堅持在民間秘密傳播白蓮教,在傳播過程中,兩人逐漸在附近的白蓮教眾中擁有了一定影響力。
由於當時山東地區百姓生存極為艱難,給白蓮教這種民間宗教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極大土壤,在丈夫林三去世之後,唐賽兒承擔了宗教傳播的責任。
為了擴大影響力,在唐賽兒的主導下,當地很快便流傳出一個傳說,即唐賽兒在祭奠丈夫歸來時,山麓見到石罅中露出一個石匣角,從中發現天書、寶劍等物,因而精通法術,不僅能夠預知身前身後事,而且可以運用神劍、剪紙人馬作戰,隨著這種說法的廣泛流傳,唐賽兒開始被信眾們尊稱為『佛母』,成為當地白蓮教首領。
數年間,唐賽兒的教眾便遍佈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並以益都卸石棚寨為根據地,以紅白旗為號,聲威日盛。
隨著勢力和影響力的擴大,唐賽兒等人的活動最終引發了朝廷的關注,根據《明史》、《罪惟錄》和《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永樂十八年《1420年》,青州衛指揮使高鳳帶兵圍剿卸石棚寨,而唐賽兒則利用益都山區有利地形設伏,將官兵誘入葫蘆谷擊敗,指揮使高鳳戰死。
眼看武力不行,都指揮使司、佈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員商議後,又改剿為撫,派莒州千戶孫恭前往招撫,結果唐賽兒不僅拒絕了招撫,還將隨同其前往的官兵全部殺死。
地方上本想將此事隱瞞,但隨著唐賽兒等人勢力急速擴大,最終還是傳到了直隸地區。
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初十,明成祖朱棣接到直隸沂州衛的奏折,其中寫道 『莒州賊董彥杲等聚眾兩千餘人,以紅白旗為號,大行劫殺,莒州千戶孫恭等往招撫,殺其從者,勢甚猖獗』。
根據《明史·段民傳》的記載,朱棣看過奏折後大怒,『三司官坐縱寇誅』。
為了平定叛亂,朱棣以京營提督、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以都指揮使劉忠為副總兵官,並從京營挑選五千精銳交給兩人前往征討平叛。
以詐降再度擊敗官軍,起義平定但下落成迷
唐賽兒在初戰獲勝後,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不久又攻陷莒州、即墨等縣城,打擊當地官府和地主,其所到之處官吏紛紛逃命。
根據地方志的記載,受唐賽兒起義的激發,壽光、安丘、膠州、益都、諸城等地貧苦百姓也紛紛暴動, 『毀官衙、燒倉庫』,開倉濟貧,起義人數迅速發展到兩萬餘人。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和《明史·衛青傳》、《明史·柳升傳》等史料記載,柳升和劉忠出征之前,朱棣曾面授機宜,『賊憑高無水,且乏資糧,當坐困之,勿圖近攻』。
然而,柳升率軍包圍卸石棚寨後,卻犯了輕敵的失誤,認為『小小賊寇,不日即可平定』。
唐賽兒自知難敵官軍,遂利用柳升驕傲輕敵的心理,以『寨中食盡,並且無水』為由詐降,將柳升主力調往警戒城東有水的地方,自己卻集中兵力,向防禦薄弱的敵營發起突襲。
夜二更時,攻破敵營,都指揮使劉忠亦中流矢而死。
等到柳升得到消息率主力趕回,唐賽兒早已率領起義軍遠遁,柳升惱怒之下一路追擊,不僅多次擊敗突圍的起義軍,甚至將被俘的起義軍將領也全部處死。
然而,唐賽兒的起義軍雖然被打散,起義雖然被平定,但作為首領的唐賽兒卻始終下落不明。
在唐賽兒與明軍激戰的同時,其他各地起義軍同樣與明軍展開了鬥爭,其中尤以安丘城的戰鬥最為激烈。
當時,安丘、莒州、即墨三地的起義軍集合一萬餘人圍攻安丘城,情形十分危急。
就在起義軍即將破城之際,在山東沿海防備倭寇的都指揮衛青率兵及時趕來救援,導致起義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在官軍的兩面夾擊之下,起義軍最終失敗,死傷兩千餘人,義軍首領趙琬被俘就義,被俘的四十餘名義軍亦隨後被殺,且妻小皆被官府沒收為奴。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平山東道》的記載,在各地官軍的圍剿下,山東各地起義在一個月內便被悉數平定。
事後,行在刑部尚書吳中等上奏指責柳升剿匪不力,具體內容如下。
{柳升奉命征剿,不即就道。
敕諭以『賊憑高無水,且乏資糧,嘗坐困之,勿圖近功』。
升賊臨境不設備,至賊夜斫營殺傷軍士。
時都指揮劉忠與升夾攻,忠身先軍士,幾破賊壘。
升忌其成功,更不救援,致忠力盡而斃,賊遂得乘間遁去,升遣指揮馬貴等追之,所過騷擾,升亦不問。
及備倭都指揮衛青聞賊圍安丘,急躬率所部晝夜兼行,遂敗賊眾。
後三日升始至,反忌青功,故行摧擊。
人臣不忠,莫此為甚,請治其罪。
《明史紀事本末·平山東道》}
接到奏章的朱棣震怒,當即下令將柳升下獄。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唐賽兒出家為尼,混入道姑之中,永樂帝又在同年三月和五月兩次下令,『凡北京和山東境內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師詰問之』。
結果,先後有一萬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師詰問,但是唐賽兒還是『不知所終』。
朱棣一怒之下,將山東參議、按察使、佈政使以及出現起義的各縣官吏全部處死。
唐賽兒所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也不長,但影響卻極大,畢竟明朝自己就是通過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
為了避免進一步激化民間矛盾,朱棣也不得不做出讓步,朱棣於當月便下令對青州、萊州進行賑濟,次年又『詔罷不便於民及不急諸務;蠲十七年前逋賦,免去年被災田糧』。
至於唐賽兒的下落,史料並未提及,民間倒是多有傳說,有的說唐賽兒被捕後,在牢裡用法術擺脫束縛,就此升到了天上;有的說唐賽兒逃到了蒙古草原,後來還成為了一個部落的首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