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不降即死,施瑯是主動請降,此二人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網路歷史》

滿清得天下,有兩個漢人出了大力,第一個就是吳三桂。

如果吳不開關的情況下,滿清從密雲破口而入,在關內是無法長久待住的,滿清之前多次繞過山海關,在京師附近和山東地區燒殺搶掠,但因為沒有攻破山海關,最後還是得撤回關外。

而山海關一戰,滿清是在順軍與吳軍鏖戰後,再以逸待勞,聯合吳軍,一舉擊敗順軍。

如果吳三桂隻是為了活命而投降滿清,日後安心做一個富家翁,不對自己的同胞下手,我甚至覺得他連叛徒都算不上。

但我們同時應該注意到,明末清初有無數的人忘家為國,或絕食自盡,或抗清被俘後不降,英勇就義,或抗清致死。

但吳三桂在投降滿清後,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甘願當叛徒,甘當滿清征服天下的急先鋒,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幫助滿清平定了大半江山。

並且永歷帝逃入緬甸後,清廷原本是不打算繼續追擊永歷帝,就是在吳三桂的要求下,清廷才下令吳出兵緬甸。

後來在吳的威脅下,新任緬甸王迫於壓力,發動了『咒水之難』,盡誅明臣,將永歷帝交給吳三桂。

而吳更是主張將永歷帝和太子斬首,滿洲將領阿濟格都不忍直視。

至於吳後來倒戈反清,根本原因在於清廷要撤藩,吳才又起兵反清,甚至在其反清檄文中,胡說他將崇禎帝三子刺股為記,今起兵是忍辱負重,反對清朝,結果還是自己當了皇帝。

他的這次起兵本意不是為了天下蒼生,同樣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卻給西南地區的百姓再次帶來兵禍。

所以沒有吳的開關,清人不會那麼容易進入中國,而又是他親自逼死永歷帝和太子,可以說明朝就是亡在他的手中,比之秦檜、石敬瑭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吳不降順,至其父死,是為無父,不救崇禎,絞殺永歷,是為無君,開關放入夷狄,是為無天下,淫虐百姓,是為無人民,這一切的一切,都比不上他自己享受榮華富貴來得重要。

吳三桂就想學沐王府,為大清世鎮雲南,否則也不會親手勒死永歷帝,以表忠心。

隻可惜康熙眼裡容不下一個漢族異姓王,別說沐王府了,康熙種種跡象隻會讓吳三桂寒心,再者60多高齡造反,除了吳三桂也再難尋了,不是被逼急了,也難以想象會做出這事兒。

吳三桂也不想想,自己在滿清嚴重是貳臣賊子,在漢人眼裡是叛徒,兩邊不討好,裡外不是人。

吳三桂當時如果沒有殺死永歷,後來大義還能站得住腳,應該還是扶持一個宗室而不是急於當皇帝。

君若果有九五之分何不做曹孟德司馬懿,殺了永歷,屠盡明宗室就是斷了前朝遺民的一大臂助。

川陜綠營在上面壓著,如果不是王輔臣作亂牽制陜西兵力,估計吳三桂完蛋更快。

吳三桂大將是少了,但是往西南各省安插的選官可不少。

舉叛旗時幾乎是西南各省同時爆發,這可比大將的威力還恐怖,而且是瞬間讓朝廷在廣西的據點成為孤島。

其次三藩親兵是仿照八旗制,基本上軍隊都是世兵制,基本盤的精銳是延續下來的,而且在軍餉上是吃了清廷大量補貼空餉來加強各地軍力。

以耿精忠為例,其原本也就管到福州,泉州一帶,靠吃空餉其實力是逐漸控制福建全境。

為何康熙會料不到吳三桂會反叛的如此劇烈,就是因為吳三桂賬面上隻有1萬多兵力,暗中實際兵員早就遍佈滇黔桂三省,再晚削就真要考慮讓吳三桂永鎮西南了。

然而清朝不需要永鎮西南,明代是因為西南沒大開發才搞出來一個沐王府,說是永鎮實質不過是類似發配。

最要命的是四川開始重建,而吳三桂的勢力開始伴隨重建逐步向四川蔓延,這在歷朝歷代都是無法容忍。

第二個人就是施瑯,施瑯從跟著鄭志龍投清開始就拼了命地打南明,在普遍避戰的閩軍中獨樹一幟,陳子莊張家玉的作亂被打壓他功勞不小。

重回鄭家麾下,就拼命攛掇南明內訌,火並鄭聯和郝尚久他都教唆參與。

到了曾德事件,率兵攻打鄭成功府邸,打敗鄭成功衛隊抓住曾德並殺害。

這和造反沒什麼區別。

鄭成功捉住施瑯父兄後,他不顧及父兄性命逃竄至滿清統治區,父兄被害還能怪誰。

至於清史說施瑯打滿清屢屢沖鋒在前,卻受鄭成功排擠,有功不表。

抱歉,清史還說達素帶領施瑯黃梧在福建沿海大敗鄭成功呢,結果呢?

敗光滿清的水師,遷界禁海。

如果論恩仇而言,想必每個投降者都能找到一大堆不得已的苦衷,但這不是投降的理由。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施瑯跟吳三桂無異,施瑯作為明朝秀才,卻為清朝入主謀劃甚多。

除了施瑯的主動請纓,吳三桂不投即死,並無太多選擇的餘地,看起來比施瑯要高尚一些。

至於打擊明朝餘孽的事,隻是想證明非戰之過,施吳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

孫可望的反叛,意料之中的事,李定國勇則勇矣,卻把復明一事想的過於簡單,福建、江西兩地心思各異,單憑廣西彈丸之地,註定成不了大事。

這一點,鄭成功看的就比較明白了,李定國的存亡和戰略對於偏守臺灣的鄭氏來講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若不是施瑯主動攻擊,明鄭還能茍延殘喘數年。

明朝所遺文臣不行,但是武將還能用。

對面綠營兵前身可都是九邊的邊軍,宣大、山西、陜西。

古人雲,師出有名,老奴這麼沒文化還能硬扯一個七大恨呢。

不過明末文人互相攻擊是真的坑,從萬歷開始一直鬥到永歷,都山窮水盡了,還能鬥出花來,也是讓人嘆為觀止。

從鄭經時代的明鄭集團的利益看,攻打福建是最佳的選擇,可以說此時的明鄭集團已經沒有鄭成功時期胸懷天下的氣魄,隻是一個希望能搶一點地盤就一點地盤的割據軍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