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明朝沒有像漢、唐那樣經營西域,而是退守嘉峪關,僅僅扼守河西走廊。
直到清朝才恢復對西域的控制,並由乾隆皇帝改名為新疆。
朱元璋不是沒有雄心,並且努力過,在嘉峪關以西設立了『關西七衛』,作為大明西陲的屏障。
可惜的是,『關西七衛』存在的時間不算長,到嘉靖年間徹底廢棄七衛,前後不過一百年出頭。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關西七衛』如此短命?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關西七衛』與其他衛所並不一樣,不是朝廷直接下屬的軍事單位,而是羈縻衛所。
羈縻是指內附的胡人部落,隻需承認明朝的宗主權,其內部事務與明朝無關。
『關西七衛』實際上就是向明朝稱臣的蒙古部落,分別是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州衛、赤斤蒙古衛、哈密衛。
首領皆是蒙古貴族,民眾則是蒙古、畏兀兒、哈剌灰和藏族等民族雜居。
把蒙元趕出中原後,朱元璋一度想蕩平草原,分別在洪武三年和五年兩次出征,以鏟除北元殘餘勢力。
第一次很成功,徐達、李文忠等名將大獲全勝,收復河西走廊,威震西域,這才有了關西七衛的設立。
關西七衛由於更靠近察合臺汗國,而與元朝原本就不夠親近,願意接受明朝的冊封,以換取安寧及與中原的貿易權。
他們才不在乎宗主是黃金家族,還是朱元璋呢。
朱元璋的苦心也沒有完全白費,設立關西七衛後,這裡差點變成抵禦外敵的最前線。
繼承察合臺汗國的帖木爾發動對明朝的遠征,正是通過西域殺過來。
如果不是帖木爾中途病死,恐怕關西七衛將首當其沖陷入戰火。
更重要的是,通過西域的絲綢之路已經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被新興的海上絲綢之路所替代。
明朝的海貿達到了一個歷史新高度,比起成本低廉的海貿,綿延數千裡、需要跨越大漠戈壁的陸上絲綢之路,已經沒有任何優勢。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東南沿海,除了武力剿滅外,朝堂上一直在爭論開海和禁海,最終開海占了上風,促使海貿飛速增長,倭寇自動消散。
明朝的經濟中心徹底轉移到東南,明朝對西北地區的要求隻剩下『無事』。
關西七衛正是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因素的合力下被放棄的,只要有嘉峪雄關在,沒有關西七衛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