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朱棣未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掌控的明王朝會是一個什麼光景?《網路歷史》

何為靖難之役?

關於明王朝早期的歷史,尤其是對野史感興趣的朋友,肯定都聽說過朱允炆。

以及他的生死之謎等。

但關於朱允炆的故事,我在之前有一篇文章,談朱棣為何急於找到朱允炆的文章裡,談到過這個話題。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那裡。

靖難之役大家肯定也都知道。

但對於具體的細節,估計大家知道的不那麼詳細。

以後有機會我在與大家聊一些細節。

意義不在於皇位傳承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靖難之役是什麼?

其實,這不過是一個小皇帝的叔叔,對自己的侄子皇帝不滿意。

所以舉起了反旗,並最終謀反成功。

其次,這難道就是靖難之役的意義嗎?

肯定不是。

皇室家族之內,最不缺少的就是血淋漓的鬥爭。

朱棣不出意外的獲得了勝利。

但這場勝利有多大的歷史意義呢?

很小吧。

而且隻是對朱棣一脈有意義,乃至是對朱棣一脈的極少數人有意義。

因為天下始終還是朱家的天下。

倒黴的隻有朱允炆及其他少數人。

但這對大多數普通人、或者當時的中國有什麼意義呢?

這就需要了解下一個問題。

危機四伏的明帝國

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

朱元璋建立明帝國後,廢丞相、大肆屠戮功臣,這是大家知道的。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他也分封過大量的功臣。

這些功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是都姓朱。

朱元璋正是希望他們來鞏固江山。

所以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各大藩王均兵強馬壯。

朱元璋活著,即使如彪悍的朱棣,那也是不敢有絲毫的異動。

但朱元璋有沒有考慮過他去世之後的情況?

我認為考慮過。

這個問題一會在聊。

藩王的存在就是明帝國的內在危機。

但明帝國的危機不僅在內部,外部也有強大的危機。

那就是北元。

北元是元帝國的殘存勢力。

元帝國本來就是蒙古人建立的。

退出中原區域後,他們在草原仍有強大的實力。

北元後來又分化為韃靼與瓦次。

朱棣都與他們深入的較量過。

這就是明帝國的外在危機。

所以說是內憂外患。

朱棣與朱允炆對內憂外患的處理態度是不同的。

所以這才是靖難之役真正的意義所在。

朱允炆為何能繼位?

剛才聊內憂外患的時候,說到了朱元璋對眾多的藩王,有沒有考慮?

我說是有考慮的。

現在我就與大家聊我這麼說的原因。

那就是說對於內憂外患,朱元璋沒有想用暴力的方法去解決。

或者認為解決的時機並不成熟。

這也是朱允炆能繼位的原因。

朱允炆的繼位,並不僅僅他是朱標的長子。

朱標如果活著,肯定是帝國最理想的接班人。

但朱標的早逝,讓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朱允炆或者朱棣肯定都進入過他的接班人預選名單。

但為何最後放棄了強勢的朱棣,卻選擇了仁弱的朱允炆呢?

這也是朱元璋給帝國的規劃所導致。

這說明朱元璋自始至終,都沒有打算用暴力的方法去化解這內憂外患。

天子守國門

時勢造英雄。

這句話是毫無疑問的。

英雄即使再厲害,離開歷史的大環境,也終將一事無成。

但人最偉大之處,那就是具有主觀能動性。

所以英雄雖然不能創造歷史,但是他可以影響歷史。

就拿靖難之役來說。

如果朱允炆順利的解決了朱棣的問題,坐穩了皇位。

我相信明帝國依然會是一個繁榮的朝代。

但其中可能仍然會有一些插曲。

但我們如今看到的歷史就是:朱棣順利上位。

對於外患,他五次北伐。

朱棣的兒子及孫子,開創了仁宣之治。

他的孫子朱瞻基繼續完成了他未完成的事業。

後來的繼承人雖然不濟,但也是開創了天子守國門的佳話。

歷史雖然是不能假設的,但我們可以去設想

我與大家聊歷史的時間不長,但這句話我說了很多次。

我們可以沿著歷史的軌跡向下去探尋。

倘若朱允炆沒有那一念之差,朱棣的靖難根本不可能成功。

朱允炆掌控下的明帝國會是一個什麼光景?

用形象點的說法來表述:另一個西漢。

雖然也有可能開創文景之治,但繁榮表象之下的巨大危機終將來臨。

那就是另一場七國之亂。

內患結束之後,也終將會有一個強勢的君王去解決外侮。

就像漢武帝那樣。

這也是時勢造英雄的觀點。

因為內患已經消失,外患也就必須屏除。

你覺得呢?

我是鄉野的青年,業餘的歷史愛好者,致力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述原本應該生動有趣的歷史。

每天來和大家聊點歷史,聊聊我們的野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