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當年差點被餓死的朱元璋,竟然靠著一個碗跌跌撞撞地打出來一個大明朝。
大明建立之後,朱元璋便迅速改變思路,用強硬的手段著手打造朱家的大明江山。
作為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平生最為痛恨的便是貪官,痛恨那些仗勢欺人的將領。
在朱元璋看來,唯有用最為嚴厲的手段打擊貪腐問題,才能讓那些貪官害怕。
因此,明朝初期朱元璋打擊貪腐的力度也是逐步加強,到了公元1392年,朱元璋立法規定,但凡是貪污超過60兩的官員,一律砍頭剝皮,之後也就開始越殺越順手。
明朝開國初年,原本官員數量就不多,朱元璋起初還『寵著』,犯了錯或者貪得不多,還可以戴罪立功,後來發現,這樣『寵著』根本不是辦法,唯有重典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這樣一來,明朝的官員也成為了消耗品,補給不到位,極其容易造成短缺,在這種情況下,加大官員的選拔力度也就成為了一件大事,朱元璋對此也格外重視。
朱元璋殿試
洪武四年,大明朝按照慣例進行了科舉考試,朱元璋作為大明的皇帝,需要殿試考生,他也想趁機選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官員。
朱元璋乞丐出身,在大明開創初期,其在文化素養方面,還並未達到一個帝王的巔峰。
因而朱元璋雖然要進行殿試,但是他自己也有點打鼓,畢竟在朝堂上,他無法提出一些高深且有水準的題目。
再者來說,即便是讓大臣幫他想出好標題,朱元璋也沒有能力分辨出考生答辯的好壞,一旦選擇不當,還會鬧出大笑話。
為了解決這個尷尬的問題,朱元璋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便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出題,既然自己是農民出身,那就考一些農民關心的知識。
一來可以避免殿試的尷尬,二來也可以選拔出朱元璋真正需要的官員。
殿試當天,這些經過數次選拔的進士們走進皇宮,摩拳擦掌準備一較高低。
對於八股文,他們這些人早就研究得透透的了,至於排名如何,更多的還是和評判者的個人喜好。
就當進士們一個個都摩拳擦掌時,朱元璋讓衛士們抬進來三筐稻谷。
這誰也不知道朱元璋葫蘆裡面到底賣的什麼藥,但是劉伯溫一看大概猜出來了朱元璋想幹嘛。
因為之前朱元璋和他討論過關於今年水稻收成的相關事項,因此,朱元璋很可能把這三筐稻谷當成了考題。
劉伯溫看出了其中端倪
眾位大臣以及考生都將目光投向了這三筐稻谷,大臣們表情變得相當復雜,有人憂有人喜有人惴惴不安。
劉伯溫瞅了一眼,臉色驟變,心裡想著,這次又要死人了。
原來,這三筐稻谷內藏端倪,分別是從揚州、太倉以及軍倉內取來的。
單純從外貌上看,揚州送來的糧食顆粒飽滿,顯然能夠看得出,揚州今年的收成不錯。
而太倉的糧食就差一些,有以次充好之嫌。
最慘的就是軍倉的糧食,除了質量不行之外,還摻雜了不少的稻草在其中。
考場上的考生哪裡經歷過這樣的大場面,沖著這三筐稻谷便發表自己的見解。
有人論述耕種之理,有人則以稻谷來自比現實,發表一大篇針砭時弊之論。
還有的學子幹脆連這三筐稻谷的區別都沒有看出來,這是讓朱元璋萬萬想不到的地方。
一個個八股文學的滾瓜爛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是那麼的捉襟見肘,這讓朱元璋不禁反思,這樣選拔出來的官員,到底能不能承擔起大明江山的重任?
不僅僅是朱元璋,連朝堂上的大臣們也在私下談論,這批學子解決實際問題為何如此之差?
朱元璋為了打消內心的疑慮,幹脆直接找主考官詢問,這批考生的具體情況。
細細一問才知道其中的端倪,原來這批考生都來自於江南地區的富戶之家,一個個對於民生民情問題,根本就不了解。
而北方學子則因為戰爭等原因,參與者甚少不說,八股文這一塊的造詣,也根本比不上南方學子。
三筐稻谷引發震蕩
這三筐稻谷又讓朱元璋看到了大明存在的致命問題。
雖然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但大明軍隊仍存在克扣糧餉貪污腐敗之事,這事處理不好,將動搖國本。
如果非要動刀的話,那屠刀第一個將要揮向中軍都督,順著這條線細細查,想必又有一群人將要會被割頭扒皮。
最讓朱元璋憂心的是大明人才的選拔問題,他問自己,這些僅僅將八股文背的滾瓜爛熟的江南富家子弟,又如何能夠成為體貼百姓關心民生的清官?
後來朱元璋幹脆停了科舉,通過舉薦等手段來選拔官員,不管是誰推薦的,拋開學子的背景不談,好歹他能夠解決大明朝基層官員所能遇到的實際問題。
這樣的制度之下,無疑會在朝堂上出現黨派林立的現象,畢竟,不管是誰舉薦,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舉薦自己信得過的人,而這些人則成為了舉薦者的『小迷弟』,進而引發其他的問題。
但是為了大明朝初期的發展,朱元璋姑且也就兩害擇其輕了。
後來,在洪武三十年的時候,朱元璋感覺北方應該恢復得差不多了,又重新舉辦了次科舉。
可就是這次科舉考試,引發了明朝的『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又導致了一大批官員被處理,引發了朝廷動蕩,但朱元璋也借此拉攏了天下的人心,為之後明朝的發展拉攏了人心,奠定了基礎。
後記
朱元璋雖然學識不高,但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朱元璋從一件事就可以看到大明朝背後隱藏的問題。
從三筐稻谷看出反腐問題,看出明朝人才選拔問題,以及朝堂結黨等問題。
並且,朱元璋還制定了相關的政策,用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一場殿試,既考核了朱元璋,又考核了大臣,還考核了天下學子,不得不說,朱元璋以小見大的本事,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我們在看問題時,也應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問題,這或許才是一個人進步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