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敗亡的?這份50000字的奏折,是禍根。《網路歷史》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一個非常勤勉的皇帝,每天都要批奏幾百份奏折,處理大大小小國事,可以說是最忙碌的皇帝。

要說起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那和朱元璋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崇禎皇帝一直都被稱為勤勞,努力的皇帝,每天起早貪黑,累死累活,但是因為帝國根基已經腐朽,所以即使他在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避免帝國覆滅,最後也隻能夠拿著打著補丁的龍袍上吊自殺。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城之後看到這樣的崇禎皇帝,不由自主的說道:『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既然崇禎皇帝和朱元璋都是如此努力,為何一個是開國之君,一個卻是亡國之臣?

其實兩人雖然都是勤勞努力,但是他們的一些做事風格卻對自己命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兩人都努力工作,所以作為皇帝最重要的工作自然就是批奏折。

朱元璋每天要批奏200份奏折,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兩人對待奏折的態度卻不盡相同。

朱元璋在一次批奏折的時候批到了大臣茹太素的奏折,奏折洋洋灑灑寫了50000多字。

朱元璋用了很長時間才看完這麼一份奏折之後氣的大罵,之後還把茹太素叫來痛打一頓。

原來明明可以5000多字就寫完的奏折卻寫了5萬字,所以朱元璋這才氣的打了茹太素一通,此後明朝官員都把奏折寫的十分簡單。

但是崇禎皇帝卻不一樣。

明朝末期,奏折中這種事情都很常見,崇禎皇帝也是不勝其煩。

但是他並沒有他祖先的霸氣,而是把奏折中的幾個錯別字圈出來,第二天朝堂上一通批評,原本他認為大臣會小心翼翼做事,但是結果恰恰相反。

從那之後,大臣們在奏折上寫的都是雲裡霧裡的東西,偶爾也有50000字的奏折,卻都是報喜不報憂。

崇禎皇帝完全被大臣們蒙在鼓裡。

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門。

李自成在翻看奏折時都大聲罵到,大臣都寫這樣的奏折,怎麼不會亡國?

第二點就是手段強硬,但是能力卻相差甚遠。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滿朝文武貪污腐敗嚴重,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急於出手整治,而是修改法令,等待時機,一次清洗上萬人,於是明朝前中期吏治可以說是非常好。

崇禎皇帝也可以說手段強硬。

他上臺之後硬生生處理掉了魏忠賢等閹黨,隨後又處理朝中官員,內閣首輔,六部尚書,地方巡撫,換了一批有一批,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把自己處理到了煤山上,留下了『大臣誤我』的遺言。

誰又能想到,大明王朝的滅亡,起因居然與50000字的奏折離不開關系。

其實真正誤他的人是他自己。

明朝在圍剿農民戰爭初期具有巨大優勢,五省總督洪承疇,足見天雄軍的盧象升都是當時的名將,但是在他的瞎指揮下,一步步斷送了他們。

最後結果就是洪承疇投敵,盧象升戰死。

等到明朝末期,唯一有戰鬥力的孫傳庭最後也在他的指揮下戰死在潼關。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都是非常勤勞忙碌的皇帝,結果卻是截然相反的,雖然明朝滅亡有很多原因,但是皇帝的能力也是其中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