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官當真權勢滔天?實為皇權集中的服務工具,勢大隻是個假象。《網路歷史》

文章目錄

引言

首先,對比前朝,明朝確實加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但內閣從來都不是類似於西方的民主內閣,也做不到跟前朝那樣跟皇權相爭。

畢竟把一個權勢熏天的首輔打倒隻是一紙詔書的事兒。

01

就算文官集團聯合了又怎麼樣?

就算眾正盈朝又怎麼樣?

短短幾年全軍覆沒,而不結黨的溫體仁卻能在人事調動頻繁的內閣待上八年且還有可能待更久。

所以,個別權臣的力量完全無法和皇權抗衡,文官集團的力量和皇權抗衡也未必能贏。

哪怕看著資本主義萌芽,要想把大明內閣順利演變成現代內閣也是非常艱難的,那也是需要好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並且也少不了流血與犧牲。

▲明朝皇帝朱元璋劇照

其次,皇權的衰落是相對的,明代初年皇權較前代的確空前強化,三大案、廢丞相、設三司等都是皇權的空前強化,但在皇朝延續的過程中,隨著文官集團的腐化皇權對國家的統治成本不斷上升,皇權不得不出讓更多的權力來維系統治階層、也就是文官集團的效忠《每一個朝代皇權所依靠的統治階層並不相同,如周代的諸侯,漢代的豪強,隋唐的門閥》隨著皇朝的延續,統治階層內部的利益集團也就越發強大,皇權就必須出讓更多的利益來維系統治造成皇權的衰落。

▲故宮風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有明一朝,文官地位非常低下。

明朝最臭名昭著的就是詔獄和廷杖。

皇帝一看文官不順眼就是打屁股,不打到屁股開花不歇手。

文官勢力其實牢牢掌控在皇權手中,首輔的權力全部來自於皇權。

明朝亡國其實不在於文官勢力強大,而是在於黨爭。

那麼為什麼有明一朝會讓人產生文官勢力滔天的錯覺和假象呢?

其實根本原因是皇權的擴大,中央集中權力高度集中於皇權。

明朝並沒有亡於文官,文官和武官本質都是封建官僚集團,其中有清廉的肯定就有腐朽的,不能隻看到文官腐朽的一面,忽視這些人做出的貢獻。

▲張居正劇照《左》

02

歷史是有連續性的,不是拿來砍成一段一段之後,拿出來搞朝代鬥獸的。

我個人認為,封建時代那套東西,在唐代已經達到頂峰了,明清時期隻是整個中國封建時代整體由盛轉衰的一個過程,真正該批判的是封建末期這套制度,而不是被西方的種族主義思維所左右。

明代維持了高度的專項制度主義中央集中權力,並沒有依靠分封或者變相分封《藩鎮,莊園》來維持統治,同時也維持了較長的統治時間《276年》,所以明朝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皇權發展的一個巔峰,所謂的文官政治隻是與後來更加專項制度的清朝相比,約束了皇權而已。

▲明朝官員劇照

皇權想要維系統治要麼擴張可分配的利益范圍,要麼打擊本身的統治階層重新分配利益。

明朝通過控制東亞貿易與對周邊遊牧民族維持絕對的武力優勢擴張了利益范圍,通過弘治中興。

張居正改革重新進行了利益分配使得皇權能夠維系長時間內的較強統治,體現了明代國家架構的成功,皇權的空前強化也源於國家建構的成功。

大明承前啟後,糾正了元朝散漫無序的治理,重構中國的大政府,有大功於中國歷史。

但大明也葬送了元朝很多好的格局,也繼承了很多元朝的缺點,並魔改成為導致近代落後的罪魁。

▲明朝官員繪畫

天下中心論理念支配下的帝國政治在秦漢到明清演化到了極致。

歷史大勢不是某個朝代中的某個人能開天窗扭轉的。

地方權力上,文官在本地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比不上政府任命的流官,而政府設置的地方機構的權力大多都被收回中央並且在地方設置了互相牽制的層層疊疊的機構;在軍權上,文官雖然掌握軍事指揮權,但是並不徹底跟軍隊融合,也很難指揮軍隊遂行他職權之外的事。

所以文官雖然看起來勢力強大,但隻是因為他是為皇權集中而服務的最好工具。

結語

最後,明朝皇帝都比較懶,必須要允許一個機構來分他的權,他只要通過秉筆太監掌握了批紅權就夠了。

清朝皇帝算得上都是勤勉的,雍正這種比肩老朱的勞模同樣是皇權的大拿,所以兩者都是緊抓大權。

皇帝太勤勉了就會讓事權集中到皇帝手上也就是皇權集中,明代也就老朱算是有點巔峰的影子,後邊跟一直延續的軍機處比真不算什麼。

參考資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