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告老還鄉,卻沒有回鄉路費,朱元璋得知後大怒:處以極刑。《網路歷史》

要說自古以來,哪個皇帝最痛恨貪官污吏,那想必非朱元璋莫屬,光是朱元璋處理貪官的著名案件,就有空印案,郭恒案等等,甚至據統計,僅朱元璋在位期間,處理的貪官污吏就多達15萬人,輕則罷官,重則抄斬的人比比皆是,那這麼多人之中,難道就沒有什麼冤假錯案嗎?

這還真有。

曾秉正就是一起朱元璋判定的著名冤假錯案,曾秉正人如其名,他在當差期間,體恤民情且堅決不貪污受賄,可奈何最終還是被貶官,這位可憐的大人,因為當值期間從不貪污受賄,手上連回鄉的盤纏都沒有,萬般無奈之下,他想了一辦法,可這個辦法卻讓他丟掉了性命。

曾秉正生於元末,那時雖然朝廷昏暗,百姓苦楚,但好在曾秉正祖上有點積蓄,不僅能支撐家族的開銷,還能再富餘一些拿去讓曾秉正接受教育,而這些付出,也確實很有成效。

等到朱元璋起義成功,登基稱帝時,曾秉正的學識,也有了一定的積累,而朝代開元,稀缺的就是天下有識之士,於是順其自然的,曾秉正也被朱元璋看中,成為了一名公職人員。

雖然不是什麼大官,僅僅隻有正九品,但一直飽讀詩書的曾秉正卻還是興奮不已,一來是自己多年的才學有了用武之地,二來是多年來看遍了百姓疾苦,如今終於可以自己出力幫扶百姓了。

帶著一腔熱血,曾秉正啟程赴職來到了海州。

前文說過,朱元璋是有史以來處理貪官力度最大的帝王,但不僅如此,恐怕朱元璋還是歷代最扣的帝王,為了防止官員貪污,朱元璋幹脆直接降低他們的收入,那時,哪怕是當朝宰相,一年到頭都攢不到什麼錢,更別提天高皇帝遠的小官員了。

因此,曾秉正雖然當了官,但是生活質量方面並沒有什麼提升,甚至有時比以前在家時還差,但曾秉正從來不在乎,因為這麼多年的學識灌溉,讓他認為,當官是為百姓為朝廷做事,俸祿多少並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也正因如此,曾秉正在當地的口碑一直很不錯。

老話總說,是金子總會發光,曾秉正就是如此,在海州呆了九年後,曾秉正迎來了升官的好機會。

那時,為了考察官員,朱元璋給所有人出了一道題,題目隻有兩個字,『天變』。

一些不明就裡的官員,便以此為題,將朱元璋誇得天花亂墜,隻有曾秉正,在認真的思考以後,結合百姓的現狀和自己的學識,對當下的形式做出了一番分析。

毫不意外,曾秉正這篇文筆溫潤,條理清晰地文章一下就戳中了朱元璋,於是,朱元璋直接特批,將曾秉正八百裡加急調來了應天府,擔任思文監丞。

呆在朱元璋身邊以後,曾秉正的談吐和為人讓朱元璋對他更加滿意,於是不久後,曾秉正又升遷至刑部主事。

雖然曾秉正的官越升越高,但他的心性,並沒有因此改變,他還是秉持著不受賄的原則,對朱元璋直言進諫,但是曾秉正如今的這個職位,卻觸碰了很多人的利益。

在官場中,官員之間從來都不是獨立的,哪怕明面上沒什麼關系,暗地裡,總也是千絲萬縷,因此,疏通關系,就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曾秉正上任以後,總是會有一些人來無事獻殷勤,一般對待這種人,曾秉正都是直言不諱,甚至有時不惜直接下逐客令,一來二去,曾秉正的政敵是越來越多,對此,曾秉正卻不在乎,在他眼裡,只要辦好百姓的事就可以了。

曾秉正這條路走不通,無形中就斷了很多人的財路,於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除掉他,就成了當務之急,於是在呈給朱元璋的奏折裡,誣陷曾秉正的言語越來越多,一次兩次到還好,朱元璋可以不在意,但次數多了,朱元璋的心裡也開始犯嘀咕,可出於愛才之心,朱元璋並沒有真的處理曾秉正,僅僅是開始疏遠他而已。

其實這時候,曾秉正還是有退路的,不如直接辭官回鄉,這樣不僅不會有後來的殺身之禍,還能留下一個清白之名,但曾秉正骨子裡就有書生的傲氣,一直覺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對於朱元璋態度的變化,也隻當無關緊要。

漸漸的,朱元璋身邊彈劾曾秉正的奏折越來越多,哪怕是他提的一些好的建議,也被那些小人扭曲成了有謀逆之心,而朱元璋一個草根皇帝,最忌憚的就是謀反,於是他看曾秉正越來越不順眼,直到最後,幹脆一紙公文,將曾秉正貶官了。

直到這時,曾秉正才意識到,官場不像自己想的那麼簡單,可如今既已貶官,養家糊口才是最主要的,自己這麼多年,因為為官正直,每個月的俸祿隻夠一家老小吃喝,如今突然遭此變故,手頭連一點盤纏都拿不出來。

萬般無奈之下,曾秉正看向了身邊的小女兒,畢竟在那時,家裡的女孩子都是不受重視的,於是曾秉正忍痛將女兒賣給了人販子,換了幾錢碎銀,準備啟程回鄉,可不想,那些小人並不打算放過他,因為雖然如今曾秉正被貶了,但誰也不能保證他會不會突然有一天被翻案,萬一真有這麼一天,拿倒黴的就是自己了,於是,這麼些人一直暗中監視著他。

如今曾秉正賣女兒可算是讓他們抓到了把柄,於是這幾人又將此事上報給了朱元璋,在那時,可是明令禁止販賣人口的,更何況是朝廷官員,朱元璋怒不可遏,當即下令逮捕了曾秉正。

當侍衛押著曾秉正回來時,朱元璋大聲質問他,虎毒尚且不食子,你怎麼忍心賣掉自己孩子的?

曾秉正隻得實說,自己沒有盤纏回鄉,迫不得已隻能這麼辦。

可這一番話不僅沒能讓朱元璋消氣,反而氣的朱元璋恨不得一劍砍了他,因為不了解民間百姓生活,朱元璋從不認為自己給官員發放的俸祿稀薄,而如今曾秉正這一行為,豈不是在打自己的臉,告訴天下人,朝廷摳門俸祿稀薄。

再加上一直以來他對曾秉正的印象,讓朱元璋覺得,曾秉正這一行為隻不是為了逃脫罪責所找的借口,於是一氣之下,將曾秉正處以極刑。

可惜一代忠臣清官,竟因為沒有回鄉路費,葬送了一家老小的未來,實屬可悲。

曾秉正的事情也反映出,朱元璋雖然是一代明君,但在貪污腐敗的問題上,一直找不到根治的解決辦法,才會使得情況越來越糟,最終致使王朝崩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