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當上皇帝後,著手削藩,引發了燕王朱棣的不滿,他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起兵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
最終在寧王兵馬的幫助下,奪權成功,成了大明第三任皇帝。
朱棣因不滿削藩,起兵造反,但為何他上臺後,也要著手削藩?
他的削藩,為何沒有和建文帝一樣,發生叛亂,他的削藩比建文帝的削藩高明在哪?
一、建文帝的削藩。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嫡長孫,由於長子朱標已經病逝,朱元璋避開了一眾兒子,將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其中不少替他打過天下,因此他們大多能征善戰,且手握實權,朱允炆上臺後,明顯感覺到了藩王的壓力。
為了鞏固政權,他著手削藩,在剛坐上皇帝之際,他就削去了周王朱橚的爵位。
建文元年,他更是再接再厲,一口氣削去了3個藩王的爵位,將他們貶為庶人,但三王之一的湘王朱柏,不堪受辱,選擇舉家自焚。
湘王朱柏的慘狀,讓天下震驚,諸番王心寒。
這個時候,朱允炆因適可而止,及時安撫諸王,但是兩個月後,他又削去了削岷王朱楩的爵位,將他遷徙到了遙遠艱苦的漳州。
這引發了燕王朱棣的不滿,他發動了靖難之役。
經過4年苦戰,最終攻克了南京,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成了大明新一任皇帝。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害了他,但從當時的環境看,削藩是必要的,隻不過他在削藩過程中,犯了幾個嚴重錯誤。
一、他有更好的選擇。
關於削藩,大臣為他提了兩條建議,一是讓他效仿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讓諸番王從內部逐漸瓦解。
二是將燕王的封地,封在南昌,使其遠離自己的勢力范圍,變相的削弱燕王的實力。
二、削藩的順序。
藩王雖多,但真正對建文帝有威脅的,隻是燕王朱棣,將朱棣削弱,其他諸王則不成氣候,難掀大浪。
朱允炆削藩時,卻采取了錯誤的順序,先從實力較弱的藩王下手,這樣導致了兩個不好的結果,一是給了燕王備戰的時間,二是因此得罪了諸番王,在危難之際,諸番王都不願出兵幫助朱允炆。
三、應對失誤。
燕王造反後,朱允炆還占據著絕對優勢,但他的拙劣應對,如用人不當,下令不讓士兵傷害朱棣等,使他一點一點將優勢消耗殆盡,最後被朱棣攻破南京,奪取了天下。
二、朱棣的削藩
朱棣是從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他自然知道藩王實力強大對中央皇權意味著什麼。
因此,他當上皇帝後,也開始著手削藩,但是他的削藩,則要比朱允炆聰明的多,遇到的阻力也小很多。
朱棣上臺後,為安撫諸番王,穩定國內局勢,他恢復了周、齊、代、岷朱親王的爵位,這讓他度過了政權更迭的動蕩時期。
政權穩固後,朱棣開始削弱番,他先將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將為郡王,使他們沒有地盤和人口壯大,從根源上削弱了他們。
之後他又剝奪了周、齊、代、岷諸王等人的封地,增加了自己的實力。
他還將寧王遷於南昌,谷王遷於長沙,削弱遼王、齊王護衛等,沒奪他們的爵位,但卻削弱了他們的實力。
朱棣的削藩,幾乎沒有任何的抵抗,順利完成了削藩任務,維護了中央皇權,他的削藩政策,比朱允炆高明之初在於:一、他不急於求成,而是等政權穩固後,逐漸削弱他們。
二、他的削藩政策想對溫和,削弱了諸王的勢力,但仍給他們一定權勢,確保他們衣食無憂,這樣也不會引起諸藩王的強烈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