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滅亡,使得許多士大夫的精神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當時,許多士人將清朝視為外族入侵,擔心明朝的歷史將無人可寫,以至於被人遺忘。
於是他們拿起手中的筆給明朝修史,於是大量的私人著作開始出現。
當時出現比較著名的明史著作有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査繼佐的《罪惟錄》《原名《明書》》、張岱的《石匱書》、傅維鱗的《明書》、計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等。
在所有的私人著作中,成就最高的莫過於談遷的《國榷》。
談遷,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浙江海寧人。
他家境貧寒,但是卻通讀諸子百家,精通歷史,尤其對明朝歷史了如指掌。
1621年,談遷的母親去世,談遷守喪在家,讀了很多明朝的史書。
他覺得明朝的史書有許多錯誤的地方,尤其是《明實錄》有許多荒謬之處,於是立志要寫下一部真實可靠的明史。
他的著作以《明實錄》為本,參閱了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
明朝滅亡後,他改名談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拒絕仕清,繼續埋頭創作。
談遷也擔心『國滅而史亦隨滅』,於是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寫作上來。
經過20多年的奮筆直書,談遷『六易其稿,匯至百卷』,終於寫完了這部400萬字的史書。
他將此書命名為《國榷》,他解釋道『橫木水上曰榷。
漢武帝榷商稅,今以榷史,義無所短長也。
事辭道法,句榷而字衡之。
大抵寧潔毋靡,寧塞毋猥,寧裁毋贅』可見他的目的是要記錄明朝真實的歷史。
此書一共108卷,全書記錄上起1328年,下到1645年弘光南明王朝滅亡的317年歷史。
全書參考了120多種著作。
其中崇禎之前的歷史在明亡之前寫完,而崇禎朝的歷史是在清初補充的。
然而,此書一寫完就遭到了厄運。
1647年,《國榷》的手稿被盜,談遷20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
已經50歲的談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但是,這次打擊並未將談遷擊倒,他決定重寫《國榷》。
經過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
1653年,他帶著自己的手稿來到清朝首都北京,四處收集明朝的逸聞,查看歷史遺跡,拜訪明朝遺老,想讓自己的史書更加充實、真實。
他有感於自己年老體弱,時日無多,於是加快了寫作的速度。
最終,談遷在去世之前終於寫完了新《國榷》,全書的內容增加到了428萬字,內容比十年前的手稿更加詳實,出色。
談遷窮盡一生的精力來完成一部偉大的作品,使得自己成為了能夠和司馬遷、班固、司馬光等相提並論的史學家。
《國榷》最大的價值就是真實,特別是寫出了《明實錄》沒有寫出的真相。
例如,關於朱元璋濫殺功臣的事情,《明實錄》隻是一筆帶過,而《國榷》卻全方面進行了考證,將事實的真實情況寫了出來。
談遷撰《北遊錄》九卷 鄧之誠五石齋鈔本,鄧之誠題記
再比如,靖難之役後,明成祖修改《太祖實錄》,編造了許多朱元璋欣賞燕王的事情。
談遷則去偽存真,探究真相,給建文帝正了名,也記載了許多明成祖避諱的事情。
《國榷》的另外一大價值就是詳細記載了明末清初的歷史。
當時雖然私人寫史很多,但是大多寫到了萬歷年間,對崇禎年間的歷史則寫得不多,寫了也不湘西。
談遷重點寫崇禎年間到南明時期的歷史,對清朝入關、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都有詳細的記錄。
由於談遷是一位不仕清的作者,他的《國榷》也記載了許多清朝避諱的事情,例如在山東的劫掠,不過卻沒有提到『揚州十日』。
《國榷》也記載了張獻忠在四川的屠殺活動。
當然,該書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談遷作為明末清初的學術大家,卻缺乏黃宗羲、顧炎武的先進思想,而是抱殘守缺地堅守程朱理學,因此《國榷》的內容大多也是為了維護儒家綱常,宣傳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
《國榷》寫完後,一直沒有出版,而是以抄本傳世,因而躲過了清朝的『文字獄』,也躲過了四庫館臣的刪改。
清朝滅亡之後,吳興嘉業堂劉氏藏有珍稀的明抄本,此外海寧蔣氏、故宮博物院,國立北平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等藏有各種抄本。
1958年,中華書局以張宗祥先生校勘的蔣本為底本,對校盧本斷句排印,終於將《國榷》進行了印刷出版。
郭沫若在《談遷和國榷》中評價道『他對史事的記述是十分慎重的,取材很廣泛,但選擇很謹嚴,擇善而從,不憑個人好惡』。
可見,《國榷》是一部可靠而偉大的史書。
歡迎關注公眾號:北鬥維斟。
本人喜歡歷史,文化,文學,詩詞等,自從畢業以來一直在閱讀,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多有創作。
我創立了的『北鬥維斟』,主要在於深度解讀歷史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歡迎你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