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於南京開國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就這樣,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成立了。
征戰半生的朱元璋,從一個小小的卒子,一步步走到皇帝的寶座,這份基業是來之不易的,同時,朱元璋深知,守江山,比打江山還要困難許多,建國之後的朱元璋,沒有一絲懈怠,每日辛苦操勞,隻為能讓百姓們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隻有這樣,明朝才能夠長治久安!
剛剛經歷過一場亂世,百姓、朝廷,都是需要恢復元氣的,但這種事情也是急不來的,可能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
雖說朝堂眾臣都齊聲稱朱元璋為萬歲,但朱元璋也是肉體凡胎,因此,朱元璋早早就給自己選好了繼承人,他就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
朱標的母親是馬皇後,他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於情於理太子之位都應該是他的。
可惜的是,太子朱標因病去世,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頭,這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
白發人送黑發人,饒是朱元璋恐怕一時也難以接受,但不接受歸不接受,繼承人還是要重新選擇的,並且還要慎重的選擇。
當時,朱元璋派朱標巡視西安,為遷都作準備,卻不曾想,回來之後朱標就患上了重病,次年去世。
年近七十的朱元璋,經歷喪子之痛,也沒有什麼心思去遷都了,重新選擇繼承人才是重中之重。
在朱標病重之時,朱元璋看到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十分孝順,對其很是喜愛,於是便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標的長子名叫朱雄英,早年夭折,因此立朱允炆為皇長孫,也是合情合理的。
就這樣,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順利繼承了皇位,不過,朱允炆卻始終惴惴不安,究其原因,就是他的那些叔叔們。
當年,朱元璋大肆封王,將他的兒子們都封了王,他覺得隻有這樣,江山才能永遠握在老朱家手中。
並且將抵禦胡虜的大任托付給諸王,可令邊境不亂,留給明朝安寧,這在朱元璋看來也是好事。
但朱允炆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邊境作亂可以讓諸王抵禦,若是諸王作亂,那麼誰來抵禦呢?
於是,朱允炆繼位後不久,便開始著手削藩,諸王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威脅也是最大,有大臣認為,應該先搞定朱棣。
也有大臣認為,燕王朱棣是塊硬骨頭,應該先搞定其他人,比如周、齊、湘、代、岷諸王在朱元璋在世時就已經犯下不少不法之事,由此理由削之,再合適不過了。
朱允炆覺得有道理,采納了後者的建議,之後的短短時間內,諸王被廢了數位,有幾位被廢為庶民,流放到偏遠之地,其中更有一位被逼得自焚而亡。
與此同時,朝中不斷有人彈劾燕王朱棣,朱允炆也時刻做好了戰爭的準備,開始針對燕王朱棣。
朱棣忍無可忍,決定起兵謀反。
他帶兵從北平出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途經一座小鎮,名叫海津鎮,朱棣隨即就將其改了名字,取名為天津,正是如今的天津。
當時朱棣的部下都忙著向南京起兵,心驚膽戰的,畢竟是謀反,若是敗了,將死無葬身之地,因此都想不通朱棣為何還有這般閑情雅致。
直到起兵勝利之後,朱棣順利登上帝位,這才道清原委。
原來天津一名,意思也很簡單,就是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而朱棣帶兵途經天津,也有著很好的寓意。
看來朱棣起兵還是很有信心的,不過話又說了回來,親眼所見諸王的慘烈下場,朱棣難免不會有兔死狐悲之感,就算再怎麼沒有信心,也要拼死一戰方可。
明朝文人李東陽的《重建三官廟碑記》,碑記裡註有:『天津象征天子車馬所渡之地』的詞句。
天津是自古因漕運而興起,唐朝中葉以後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朝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同時,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現在說它是國際大都市,也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