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陵並非沒被盜過,像『思陵』,就是朱由檢的墓,就被盜過。
但總體來說,明朝的皇陵確實被盜得比較少,這有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內。
清朝開始時,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對於明朝並非侵略,而是替代接管,采取了比較強的保護措施。
清朝明令保護前明皇陵,並把明朝皇族後代封邑在明皇陵附近,讓他們自己看著,又重兵把守,這些政策都是為籠絡漢族人心,但同時也保護了皇陵。
當然,不是說乾隆曾拆過思陵隆恩殿的金絲楠木嗎?
那不叫『盜』,那叫『明搶』。
而且隻是地面建築,地宮部分始終都沒動過。
再者,明皇陵和十三陵處於南京、北京郊區,雖說是郊區,但也並不是荒涼到數裡之內都沒有人煙的樣子。
而明皇陵修築得也比較牢固,想盜墓,無法做到特別隱蔽,而聲勢一大就很容易被發現,盜墓賊由此顧忌,不敢動手。
再拿明十三陵來說,其地宮構造復雜,僅僅是找入口就比較麻煩。
當初,文物部門曾想挖開朱棣的長陵的,但找不到地宮入口,隻得放棄。
盜墓賊想要盜墓,找入口,就得經常出動,增加了被發現的風險。
況且,相比之下,清朝陵墓的深度都隻有幾米,而明朝皇陵,例如十三陵,其深度超過20米,這樣的盜墓難度,也使很多盜墓賊退卻。
軍閥混戰時期,盜墓的軍閥們一心想要迅速得到財物,而不想再因盜墓舉動增加開支,因此,也都選擇盜挖比較容易探知和挖掘的陵墓。
清朝皇陵都在深山之中,人煙稀少,軍閥們只要對山區進行封鎖,隨便找一個理由,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偷偷對皇陵進行挖掘,位置偏遠不易被人發現。
另外,實際上,明朝皇陵的施工時間比較長,算是比較完備的,基本上已經設想好了對付盜墓賊的各種手段。
而清朝皇陵相較之下,施工比較倉促,其各代後人對於先皇的陵墓,也不如明朝皇族那麼用心。
不是說清朝皇陵做不到,而是他們的心思沒放在這上面。
舉個例子。
清朝末年庚子事變,有一個叫廷雍的官員,以支持義和團嫌疑被八國聯軍斬首,死在保定。
廷雍無頭的軀幹運回北京後,打造了一顆銀頭葬於清河鎮。
廷雍的墓至今沒被盜,甚至無法找到。
因為,據說當初建廷雍墓,深挖數十米,建好之後,又利用人工強行將河水改道,令廷雍墓深埋河底之下。
祭掃時,隻在保定城隍廟內祭祀。
清朝的皇陵要是都像廷雍墓一樣,那就不可能被盜了。
可是,舊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隻顧著自己了,對於已經死去的先皇,意思意思就算了,實際上做得並不太用心,這才給後來的盜墓賊留下了可鉆的空子。